刘成刚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全市实施心理疏导工作的建议我委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6年12月30日,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宣部等22部门以国卫疾控发〔2016〕77号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意见》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要求,落实“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重要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一是普遍开展职业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各机关、企事业和其他用人单位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员工思想政治工作,制定实施员工心理援助计划,为员工提供健康宣传、心理评估、教育培训、咨询辅导等服务,传授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为员工主动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创造条件。二是全面加强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关注和满足儿童心理发展需要,保持儿童积极的情绪状态,让儿童感受到尊重和接纳。特殊教育机构要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中小学校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可持续发展。高等院校要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重视自杀预防,开展心理危机干预。三是关注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心理健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尤其是老龄办、妇联、残联和基层组织要将老年人、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心理健康服务作为工作重点。充分利用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基层老年协会、妇女之家、残疾人康复机构、有资质的社会组织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四是重视特殊人群(流浪乞讨人员、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社会吸毒人员、易肇事肇祸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心理健康服务。健全政府、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帮扶体系,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消除对特殊人群的歧视,帮助特殊人群融入社会。五是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服务。各级综治、公安、民政、司法行政、卫生计生、残联等单位建立精神卫生综合管理小组,多渠道开展患者日常发现、登记、随访、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等服务。动员社区组织、患者家属参与居家患者管理服务。
二、近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积极开展心理健康宣教活动,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一是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及心理健康相关主题活动,广泛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二是针对各类人群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开展“精神卫生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等活动。三是利用各种媒体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心理健康素养,培育良好社会心态。
(二)完善建立心理援助热线,为民众及有心理困惑人群搭建一条免费心理健康咨询平台。在沈阳市精神卫生和沈阳市安宁医院分别设立心理援助热线,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还单独设立儿童青少年专线,为沈城市民的心理健康与危机干预保驾护航。
(三)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提升社会心理服务的专业能力。一是提升医疗机构心理健康服务能力,通过平安医院创建、等级医院评审等,推动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儿童专科医院、妇幼保健院等开设精神(心理)科,满足患者心理健康需求。二是建立市、区两级心理人才库,加强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提供心理援助服务。三是整合心理服务资源,引导鼓励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人才参与社会心理公益性服务。
(四)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减少肇事肇祸事件发生。严格落实发病报告制度,确保从源头上不漏一人,做到“应管尽管”;强化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随访管理,通过随访,排查隐患,通过真实、及时的面访,及时掌握我市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现阶段病情;强化对病情不稳定患者的管理,与公安、综治、残联、民政等部门主动进行危险性评估三级以上患者的信息交换,及时向相关部门通报失访患者、杜绝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行为的发生。
三、存在问题
沈阳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发展已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与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比尚存差距。
(一)多部门协同的工作力度有待加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是综合性社会工作,需要各部门履职尽责,全社会共同参与。各部门协同落实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职责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够。
(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短板和不足。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进度缓慢、工作成效不明显。社会心理服务机构和人员管理涉及部门多,鱼龙混杂,导致资源难以整合,不能很好地参与社会公益性服务。
(三)促进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还未完全形成。心理健康问题预防和早期干预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社会心理健康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对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问题的认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问题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健康幸福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要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规范发展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等心理健康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在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重视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下一步,我们将加强部门协作,充分发挥社会心理服务机构作用,整合心理服务资源,通过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心理测评与评估、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有效提高人们的心理素质和应对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