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全市医疗管理工作总体思路是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卫生健康工作会议和全市卫生工作会议部署,以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为指引,紧紧围绕推进健康沈阳建设为主线,做好医疗管理各项工作。
一、构建优质高效医疗服务体系,助力营商优化
1.加强急诊急救建设。年内在沈阳急救中心120指挥调度系统升级改造完成的基础上,打造全国一流的智慧急救平台,构建快速、高效的危急重症院前医疗救治体系。推广沈医中心医院急诊医学模式,提高急危重症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治能力。
2.大力推进“5大中心”建设。在原有4个小儿气管异物救治医院、6个胸痛中心、7个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25个脑卒中救治定点医院基础上,创新工作模式、扩大覆盖范围。完成首批17家胸痛中心建设单位评定工作和首批23家创伤中心建设单位评定工作。
3.巩固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成果。在总结2015-2018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经验成效的基础上,自2019年起,医疗机构要继续优化门急诊服务、建立预约诊疗、改善急诊服务、临床路径管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5项制度。扎实推进MDT诊疗模式、创新急诊急救服务、推广日间手术、加大后勤保障力度、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等8项医疗服务新模式。同时开展2019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督导检查工作。
二、提升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深化医院管理
1.提升医疗质量管理水平。完善医疗质量管理控制体系,全面开展医疗质量控制工作。上半年由各质控中心针对上一年度质控发现问题实施飞行检查,下半年实施管理类质控集中检查。创新质控方式,以医疗管理质控中心为试点,运用信息化手段实施质控检查。探索委托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与行政执法中心组织质控检查。扎实做好临床路径工作,要求各医疗机构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病例数占出院病例总数不低于50%,为医保DRGs支付方式改革做好基础准备工作。
2.提升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水平。贯彻落实《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国家卫健委1号令),实行限制类医疗技术备案制度,开展限制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培训,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事中事后监管,保障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3.提升护理质量管理水平。继续深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推进责任制整体护理服务模式。逐年增加注册护士人数,2020年我市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4人以上。
4.提升院内感染控制管理水平。对院内感染工作常抓不懈,进一步加强对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和重点操作的管理工作,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严格规范临床操作,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杜绝一次性医疗用品重复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5.提升临床用血安全管理水平。切实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持续完善输血管理质量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血液检测技术水平,确保血液安全。规范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提高临床用血规范化、合理化。开展适宜的自体输血技术,节约血液资源。
6.提升临床合理用药管理水平。规范抗肿瘤药物、抗菌药物、辅助用药等重点药物的临床应用。做好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工作。开展对医师、药师、患者三方的政策解读与合理用药培训工作;提高中选药品的合理使用水平,切实落实药品采购数量,确保1年内完成合同用量。
7.提升病案管理水平。加强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疗机构信息化建设,开展电子病历系统应用水平分级评价工作,年内所有三级医院要达到分级评价3级以上。
8.推动医院评审评价工作有序进行。待国家出台新的《等级医院评审标准》辽宁省启动医院等级评审工作后,按时开展二级医院等级评审工作。
9.推进医院制度化管理。加快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年底前所有二级医院要全部制定医院章程。贯彻落实《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印发沈阳市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按照职责分工,抓好落实。
10.强化多元化医疗风险分担机制构建。构建医责险、手术意外险和医师执业险相互配合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继续坚持人民调解在医疗纠纷处理中的核心作用,提高人民调解比例,维护医疗安全稳定大局。探索建立医疗损害制度体系。继续将基层医疗机构参保情况纳入市对区县目标责任状进行考核。积极鼓励民营医疗机构参加医责险。为医疗机构提供多种类的医疗纠纷保险,促进医疗纠纷妥善处理。
三、打造品牌核心竞争力,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能力
1.打造新一轮委属医院特色品牌。创新管理机制,科学规划学科专业,强化人才培养,注重梯队建设,明确发展方向。根据各学科专业发展现况执行相应的考核指标,完善考核管理措施及激励机制。继续推进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工作,强化年度考核和动态管理。细化临床特色专科建设考核评估工作。鼓励和推动省级国家重点专科申报与建设。
2.推进医联体建设有效实施。整合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城市紧密型医联体和医共体建设。积极打造康平、新民县域医共体试点,5月底完成方案,年底至少建成一个卓有成效的医共体,实现县域内就诊率90%目标。以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为抓手,以县级医院管理、技术、服务等方面的薄弱环节为支援重点,提升县级医院综合能力。开展对县级医院服务能力评估认定,促进县级医院服务能力的提升,医共体牵头县医院要达到国家基本标准的80%,所有县医院要达到基本标准的60%。以专科联盟为基础,推进专科医联体建设。以沈阳市四人民医院国家代谢性疾病标准化管理中心(MMC)为核心,推进糖尿病等慢性病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年内至少建立5个单病种医联体,全面推进我市分级诊疗建设。规范双向转诊流程,畅通转诊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医联体内预留号源。以基层医院信息化建设为依托,推进远程医疗服务,充分发挥优质卫生资源作用。
四、深入实施精准健康扶贫,切实落实民生保障
1.做好农村贫困人口大病专项救治工作。对全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农村人口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至21种,新增9所市级定点医院,对目标人群重新排查做到精确定位,进行建档立卡、定期入户走访形成持续保障。按照省对市目标要求,把工作做实做细,让目标人群看得起病、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2. 完善惠民医疗体系。为沈城百岁以上老人、特困市民开通急救绿色通道,免费提供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落实国家、省、市卫生工作会议精神,为60岁以上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手术治疗。
3.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持续推进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援青、援疆工作,落实好国家、省下达的支援任务。
五、持续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工作,肃清行业风气
建立健全行风工作长效机制。狠抓行风机制建设和主体责任落实,把行风建设与业务工作同研究、同部署、同落实。切实把“九不准”打造为行业的高压线,坚决纠正医药购销领域和医疗服务不正之风,严格查处卫生健康行业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把行业作风建设抓出成效。
六、做好其他各项重点工作
1.继续做好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工作。
一是研究制定《国家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沈阳考点考官管理办法》,加强考官执考管理,规范考官执考行为,提高考官执考待遇。
二是进一步完善实践技能考试基地建设,重点加强口腔专业和公共卫生专业考试基地建设及考务流程,积极迎接国家医考中心评审。
2.大力营造全社会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继续委托沈阳市医师协会组织开展“中国医师节”庆祝活动,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照”的卫生健康崇高精神。庆祝5.12护士节开展“2019沈阳市守护健康天使”微电影评选活动,同时举办沈阳市护理管理培训班,提高护士护理服务能力水平。
3.做好医疗保障工作。全力做好中、高考体检,征兵体检,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各项社会医疗保障任务及防汛、创建国家禁毒城等其他社会医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