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卫提案〔2024〕42号
关于创新沈阳中药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提案(第569号)答复报告
农工民主党沈阳市委员会:
贵党委员会在市政协十六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创新沈阳中药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提案已经收悉,我委领导高度重视,依据“关于印发《关于大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实施意见》重点任务分工方案的通知”(辽中医药领办〔2021〕1号)、“关于印发《辽宁省推进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辽发改卫生〔2023〕157号)文件内容,部署相关处室积极沟通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局、市市场监督局、市教育局、市文旅局、辽中区、新民市等相关部门协同办理,收集整理各单位对本提案的回复意见,完成对本提案的回复工作,现就提案提出的建议回复如下:
一、积极开展中药药用植物重点物种保护工作
为贯彻落实《关于大力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实施意见》要求,为了进一步推动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工作成果转化,保护辽宁省道地中药药用植物种质资源,2024年省中医药管理局继续开展辽宁省中药药用植物重点物种保存圃建设维护项目。我市所在的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沈阳农业大学为该项目承办单位。项目实施主要是针对辽宁省区域内珍稀濒危、具有重要利用价值的中药、蒙药和满药等药用植物重点物种,采用活体栽培保存的方式,保存药用植物重点物种种质资源。项目涉及三大组成部分:1.引种:根据就地保护优先的工作守则,对辽宁重点药用植物进行适量引种至药用植物重点物种保存圃。2.繁育:采用有性和无性繁殖的方式,对引种的药用植物重点物种进行繁育。3.保存:根据药用植物重点物种的生态环境需求,提供适应的生存环境,采用活体栽培保存等方式,保存药用植物重点物种种质资源。
二、借助外力推动中药材种植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新民市通过“高端企业峰会”契机,与吉林省北药医药投资集团建立联系。2023年10月,北药药材(辽宁)有限公司成功注册,同年11月,新民市政府与吉林北药集团签署了林下中草药规模化种植项目合作协议;2024年3月13日,新民市与吉林北药集团签署了新民市中医药全产业链项目合作协议,目前已开工建设。该项目计划总投资55亿元,建设内容涵盖三次产业10个子项目,包括中草药种植、林下养殖、中药材初加工、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生产、药食同源预制菜生产、中药物流商贸集散、中西医结合医院、温泉医疗康养、中药代煎服务等。该项目将在沈阳市范围内对接种植、养殖、加工、物流、中药代煎、医养等方面资源,对接各级各类中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国医馆及各相关大学、科研院所,建设成立足新民、惠及沈阳、服务辽宁、辐射东北的全产业链项目。目前,新民市已配合北药集团多次实地踏勘、测土、选择一期林下中草药试种地块。北药集团计划2024年全年首先开展林下中草药种植1万亩,其中春季种植5000亩、秋季种植5000亩,首期种植地块以国有机械林场梁山镇顾屯工区、柳河沟镇大赵工区为主。先期种植品种以北苍术、辽藁本、黄精、芍药、板蓝根、细辛、半夏、油莎豆为主,林下中草药种植现已进场。市自然资源局在林下资源发展丰富的地区采用林药混作、林药间作等培育模式,选择具有市场需求,区域内自然分布或引种栽培多年且药材质量优良的种类,适度开展规模化生产,优先选择道地药材,大力发展林药、林菜为代表的林下产业等特色经济产业,积极培育本地企业、大户、合作社,打造独具特色的林草中药材产业体系,形成林间、林下、草地产药,以药养林养草的良性循环。不断完善产业链条,运用市场机制联合辽宁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生态所等驻沈高校进行技术支持,在新民市、辽中区、康平县、法库县开展4处林下复合经营试点,实现产学研融合发展。
三、持续推进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工程
市教育局积极支持高等院校提高中医药教育水平。以加强市属医学院校中医药健康学院建设为牵引,支持中医药学院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和早跟师、早临床等为特点的中医药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培养中医基础知识深厚、临床实践能力出众、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继续开展中医药人才培养行动,通过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优秀中医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在沈阳名医项目中培养国家中医优秀人才、省名中医、省青年名中医、市名中医。强化地方、机构培养责任,落实人才培养经费的中央、地方、机构分担机制。
四、推动道地药材种植的可持续性发展
辽中区对“辽药六宝”之一辽五味种植加大扶植力度,发挥长期开展五味子的地域和经验优势,整合松散种植资源,优化区域布局,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秸秆腐熟还田、智能水肥一体化、冷库储藏和智能烘干生产线等绿色防控智能新技术,将适合开展中药材种植的一般耕地进行适宜性改造,增加种植面积,提高产品质量。重点支持开展规模化、规范化种植较好的辽中汉夏中药养生文化产业园创新发展,以企业为中心指导周边种植户开展标准种植,试点发展“边角经济”“庭院经济”种植五味子,降低农药、化肥的使用,并谋求统一产品销路。截止到2023年底,我市五味子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475亩。市卫生健康委正在汇同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在沈阳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配合下,积极推广优良品种,按照国家标准规范种植流程,提升五味子的药效品质,指导其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或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目前,五味子还不属于国家中管局公布的食药物质,只能作为中药饮片使用,不得在食品中添加使用。市卫生健康委正在寻求辽宁中医药大学等驻沈高校的支持,以辽中汉夏中药养生文化产业园为试点,开展五味子毒性和药学研究,收集相关数据,组织中药衍生产品开发和食疗药膳研究的专家到企业实地考察,帮助谋划五味子等中药材的产品研发,策划长远发展思路。
五、着力推进农副产品标准化种植生产
近年来,市市场监管局会同相关单位大力推动和实施标准化战略,通过健全标准体系、加强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增强标准化创新激励,在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创新和推广生产技术等方面有效发挥了标准化基础性、引领性作用,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禁止在农产品生产经营过程中使用国家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发布农产品种植规范地方标准34项;社会团体自我声明公开团体标准99项,涵盖畜牧养殖、粮食生产、果蔬栽培、土壤、肥料、农药使用、生产资料、农贸市场等领域。组建地理标志服务队,深入农业农村一线,指导涉地理标志企业、农户做好地理标志生产管理工作,安排专项资金对用标企业给予奖补,补贴企业用标过程中发生的检验检测、印刷等费用,选取地理标志工作基础较好,产业发展有潜力的地区开展地理标志区域商标品牌示范区建设,通过政策引领、资金支持,指导相关区、县完善地理标志管理体系,拓展营销渠道,争取更多的种植单位达到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标准。下一步将继续加强农副产品标准化的监管,鼓励支持相关单位积极参与农产品及药材种植相关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制修订,配合相关行业主管部门,鼓励引导重点企业完善全过程标准体系,提升相关产业发展水平,扩大我市特色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型生产企业发展
由于受防止耕地“非粮化”,保障粮食安全等因素影响,自2021年,我市取消了高效特色作物种植补贴政策,重点从新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和特色作物保险等方面进行政策扶持。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当年新增加的生产经营项目贷款,在一定额度范围内,根据央行同期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给予贴息补助。对省、市、县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家庭农场,分别按实际合同利率、最高不超过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 的150%、100%、50%给予贷款贴息。落实中央及省、市扶持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政策,每个项目补助100万元。自2019年起,我市将人参、五味子、细辛、柴胡等33种中药材保险纳入种植业保险体系,中央和省共担45%补贴,市县共担25%补贴,农民自缴30%。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业、食品产业链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等给予支持。对建立联农带农机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新建、在建、改(扩)建和技术改造项目新增先进加工设备的,按照设备投资总额30%,给予最高500万元 补助;对新认定的国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100万元、50万元。市工信局积极推动创新成果转化落地,支持企业通过自主研发、购买服务等方式在我省实现药品、新型医疗器械产品等获批上市并实现产业化,按每个品种进行100至500万元奖励,单个企业每年最高奖励不超过1500万元。对建设完成的中成药等创新产品配套的产业化建设项目、中药院内制剂产业化服务平台等项目,按照建设内容所需设备、软件投资额的5%进行补助,单项补助资金额度不超过1000万元。
七、推进中药老字号的现代制药技术转型
近年来,我市大力弘扬传统中医学,借助历史沿袭,经过多年发展,建设开发了辽宁新民经济开发区医药产业园,围绕生物药、中药等重点领域、重磅产品和重大项目,坚持研发、转化、制造与代工并重,加快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国际化发展,形成了医药产业集群,2009年被确定为沈阳市医药产业核心发展区、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东北(沈阳)产业发展基地核心区。产业集群内登记注册医药企业有29家,医药品种上千余种,涵盖生物医药、现代中药、保健品、原料药、兽药等多个领域。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家,主要分布在新民经济开发区(胡台新城),拥有中成药、西药、化学原料药、抗生素、保健食品等生产企业,可生产丸剂、片剂、颗粒剂、胶囊剂、凝胶剂、口服液、乳剂、栓剂、喷雾剂等多类型产品。下一步将建设以中成药为主的医药产业园,以北药集团、东新药业、清宫药业、绿洲制药、天益堂药业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为主,加强现有园区内中医药企业与其联系,做到优势互补,加速推动中药现代化发展。针对心脑血管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中医优势病种,依托沈阳红药、东新药业等骨干企业,推动古代经典名方、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以及名优大品种二次开发,推进中药生产、制剂、整体质量控制等关键技术研究。力争生产千余种以上特色优质中成药。
沈阳清宫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沈阳太医院御药房,距今已有 380多年的历史,是清宫太医院御药房唯一传承者,清宫系列产品来自于清宫典方,其中清宫蟾麝救心丸、脑血栓片(二代)、清宫海马多鞭丸被评为国家第一批名牌产品,荣获国际学术会议金银奖,企业先后荣获“辽宁省特级先进企业”、“辽宁省明星企业”、“沈阳市先进单位”,2017年,好医生药业斥巨资并购该公司。目前公司已通过国家最新版的GMP认证,拥有丸剂、水丸剂、片剂、颗粒剂等多个剂型,39个批准文号,其中有4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个独家产品,6个技术再升级产品。公司将以4个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为依托,形成自己独特的产品集群,促进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2022年实现产值7199万元,同比增长57%,缴税税金55万元。2023年1-5月份产值6311万元,同比增长280.87%,缴纳税金246万元。
八、推动中医药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当前我市的中医药健康旅游正处在发展初期,自2017年以来,先后有8家具有中医药健康发展优势的在沈单位获评省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单位,包括2家省属三甲中医药医疗机构,1家省属高校中医药博物馆,1家沈阳市百年老字号中医药医馆,1家列入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医药生产企业,1家中药资源种养和药食同源产品研发基地和2家具有中医药养生和保健服务功能的旅游企业。此外,还有融中药花海观赏、道地药材种植、中医药科普研学为一体的产业基地,如辽中区汉夏中医药文化产业园正在努力发展中医药健康旅游。下一步,我委将与市文旅局密切配合,积极推动中医药服务与文旅融合发展,促进花溪地温泉生态乐园等受疫情影响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单位恢复经营和提质升级,推进汉夏中医药文化产业园争创辽宁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和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并将其打造为具有乡村旅游特色的中医药研学基地,培育融中医药观光旅游、中医药养生体验旅游、中医药科普教育旅游为一体的单位申报辽宁省中医药健康旅游基地,加强对具有游览价值的中医药健康单位的宣传推广,着力打造精品中医药健康文化研学旅游路线。
最后,感谢贵党提出的宝贵建议,从建议内容不难看出贵党对我市我市中药产业全面发展的关心和重视,这既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指导。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针对提案内容,积极与政府相关部门沟通协调,整合现有资源,寻求提升我市中药产业做大做强的方法手段,努力推进我市中药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4年6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