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卫建议〔2020〕56号
关于进一步加大艾滋病预防宣传完善艾滋病
防控机制的建议(第0122号)的答复
姜成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大艾滋病预防宣传完善艾滋病防控机制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多年来,我市防控艾滋病工作在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艾滋病防治条例》、国家和省市《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坚持预防为主方针,强化宣传教育、提倡人文关怀,加强监测监管、实施综合治理,全市整体疫情控制在低流行水平,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
一、政府重视,防治工作稳步推进
市政府高度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将其作为各级政府和各部门的一项重要职能,纳入政府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出台了《沈阳市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规划》,全面部署了“十三五”期间我市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市防艾委成员单位、各区县(市)政府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主动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治艾滋病工作机制得到不断完善并有效运行。
二、加大经费投入,提供资金保障
市政府根据艾滋病疫情发展趋势和防治工作需要,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了艾滋病防治工作顺利运转。仅2019年,市财政设立艾滋病专项经费1219万元,年内中央转移支付艾滋病专项经费增加到816万元,为落实艾滋病综合防控措施提供了资金保障。
三、前移防治关口,落实干预措施
针对暗娼、男男同性恋和流动人口等高危人群,全面落实“面对面”宣传教育、同伴教育、安全套推广、咨询检测、性病规范化诊疗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干预措施,2019年共干预高危人群108091人次,其中暗娼43897人次,男男性行为者27250人次,吸毒者434人次,性病就诊者29302人次,外来务工人员7208人次。在高危人群中进行HIV检测42112人次,检出HIV阳性358人。市公安局依法对卖淫嫖娼、吸扎毒品、贩毒、非法采血进行严厉打击,配合卫生部门开展了看守所和戒毒所等场所的艾滋病监测和宣传教育,在娱乐场所等开展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工作。
四、加强重点人群监测,提高监测覆盖率
建立健全了由疫情网络直报、哨点监测、自愿咨询检测组成的艾滋病监测系统,在艾滋病发现、报告和管理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目前,我市共有艾滋病、丙肝疫情监测哨点13个,覆盖吸毒者、男男性行为者、暗娼、肾透析人群等8类重点人群,共监测检测各类人群5200人,HIV阳性15人。全市设立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中心36家,共接待咨询检测者22848人次,发现初筛阳性者426例,极大地提高了咨询检测的覆盖面和可及性。
五、加强督导管理,完善检测系统
全市合理规划和建设艾滋病检测实验室网络,截至目前,我市已建立艾滋病确证实验室4个,艾滋病筛查实验室105个,CD4检测实验室3个、病毒载量实验室2个、耐药检测实验室1个 (均不包括省疾控中心) ,市传染病院艾滋病确证实验室通过省市专家组评审,艾滋病检测技术水平和能力不断提高,能够满足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需求。市卫生健康委始终把强化血液管理,努力消除经输血途径传播艾滋病作为医疗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沈阳中心血站全面开展血筛核酸检测,检测覆盖率达到100%,极大减少了易感染艾滋病行为人群献血的风险,基本杜绝了艾滋病经输血途径传播。
六、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
市卫生健康委积极会同民政、人社、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多次召开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面对面座谈会,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并在市传染病院为其开辟了医疗救助绿色通道,多方位提供医疗关怀服务。全市建立了以医大一院、市传染病院为龙头,各区县(市)区级定点医院为骨干的艾滋病及常见机会性感染诊疗管理网络和工作程序,2019年为可跟踪随访的病人落实医疗补1058万元。全面落实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策略调整,累计为6068例符合治疗条件的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提供免费抗病毒药品,艾滋病年病死率下降至1.72%,感染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对于经济困难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沈阳市法律援助机构按照《法律援助条例》和《辽宁省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将为符合条件者提供法律援助。针对每一个个案,做到既不因疾病而使其享有获得法律援助的特权,也不因疾病而剥夺其依法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
七、强化联防联控,压实学校艾滋病防控责任
一是面对高校艾滋病防控的新形势、新任务,卫健会同教育部门有效落实学校艾滋病防控工作措施,开展联合督导检查,建立疫情通报制度,同时强化对学校相关负责人的艾滋病防控专项培训。沈阳市高校艾滋病防控专家指导组为各高校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和专业咨询服务,连续四年开展高校防控知识培训,邀请中国疾控中心、先进地区专家现场授课, 有效提升了学校防艾工作人员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发挥学生社团在动员检测和综合干预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青年学生中宣传主动检测的必要性,积极劝导有不安全性行为的学生及时到自愿咨询检测门诊检测。驻沈部分高校与中国医科大学红丝带门诊合作,在学生群体中开展HIV自我检测。市疾控中心积极协助我市大专院校申请艾伯维艾滋病防治项目35项,特别是沈阳大学的艾滋病防控工作获得了国家、省领导充分肯定。
三是开展高校防艾主题活动。2018年,启动了以“情系红丝带,青春永无‘艾’”为主题的沈阳市高校防艾宣传海报设计大赛活动, 大赛共收到各类作品157件,网络评选阶段,浏览量超过45万人次,总投票4.5万张。2019年,启动了以“携手抗艾,重在预防”为主题的沈阳市高校防艾宣传演讲比赛活动,来自20余所高校近200名选手参加比赛。连续两年的高校防艾主题活动,在高校学生中掀起了知艾防艾,共享健康的热潮,培养了一大批大学生防艾宣讲员,切实提高了青年学生预防艾滋病的自觉参与性。
八、开展社会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知晓率
一是充分利用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体载体,广泛、深入地开展艾滋病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工作,在沈阳公交、地铁、出租车车载移动电视播放艾滋病宣传教育公益广告,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全市以妇女、青少年、农民工、党政干部及公共场所服务人员为重点,全面开展了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直接覆盖到13个区县(市)的社区、学校、工地等公共场所,专题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大众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了85%以上。
二是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逐步成熟。目前我市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社会组织共有10余家,5家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社会组织在市区两级疾控机构的指导下,积极配合中国医科大学、市传染病院等定点医疗机构开展高危行为干预、宣传倡导、反歧视、关怀救助等工作,2019年,沈阳市共有7个社会组织申请了国家社会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项目9项,政府机构与非政府组织有效合作的工作机制成为全市防治艾滋病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代表建议中提到的,虽然我市的艾滋病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艾滋病疫情仍处于上升阶段,经性途径传播已成为主要的传播方式,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疫情上升明显,高校艾滋病疫情需引起高度关注。特别是随着艾滋病疫情的上升及艾滋病治疗比例的不断提高,我市进行艾滋病治疗的病人数已超过7000人,艾滋病防控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任重道远。
下一步,我市将紧密围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和实现国家、省及市《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规划》目标要求,坚持预防为主、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开拓创新原则,进一步强化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参与,全面落实各项防治措施,重点开展好以下工作:
一是提高宣传教育的针对性。牢固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全面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提高宣传信息的针对性和可接受性,增强艾滋病防治意识,反对艾滋病社会歧视。建立健全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机制,落实初中及以上学生学习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规定。充分发挥高校社团、网络等平台作用,在学生中广泛开展防艾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二是提高综合干预的时效性。突出重点地区、易感染艾滋病危险行为人群和重点人群,增强艾滋病危害警示性教育,推广使用安全套,创新互联网+综合干预模式,推进暴露前后预防工作,减少艾滋病传播。
三是提高咨询检测的可及性。合理规划建设艾滋病筛查实验室网络、设置免费咨询检测点。创新检测方式,推动自我检测,方便有意愿的人群接受检测服务,促进早检测早诊断,最大限度发现感染者。
四是提高随访治疗的规范性。加强流行病学调查和告知,切实提高随访工作质量,强化对感染者的关怀救助。实施应治尽治,推广检测、咨询、诊断和治疗的“一站式”服务,不断提高抗病毒治疗质量。
五是提高社会参与的广泛性。发挥社会组织在动员检测和综合干预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广泛动员企业、基金会、有关组织和志愿者参与艾滋病防治活动,营造全社会抗击艾滋病氛围。
感谢您对艾滋病防控工作的重视和关心。
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2020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