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党建工作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健康科普
把健康带回家 | 筑牢春节餐桌上的健康防线
来源:宣传处 2021-02-09



新春的脚步近了,备年货时少不了冰鲜肉制品、海鲜的影子。有市民认为,新冠病毒隐藏在冷冻的动物性食品中,因此提出避免食用动物性食品以预防疾病。那么,这种说法真的有道理吗?



一、关于动物源性传染病和食源性疾病



人类有许多传染病来自动物(包括家畜和野生动物),由动物传播给人类的疾病称为动物源性传染病,如鼠疫、森林脑炎、炭疽等。近年来H5N1、H7N9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型H1N1流感等也属于动物源性疾病。这些在动物体长期存在的病原体,一旦突破物种屏障传到人群,会对人类的健康生命造成极大威胁,因此要重视动物源性传染病的预防。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现有的研究和防控实践显示,新冠肺炎不是食源性疾病。新冠肺炎防控需要科学防控、精准施策。



二、动物性食物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营养学的角度,适量吃鱼、禽、蛋、瘦肉有益健康。禽畜肉、水产品均属于动物性食物,富含优质蛋白质、脂类、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等,是平衡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议成人每天平均摄入水产品40-75克,禽畜肉类40-75克,蛋类40-50克,平均每天摄入总量120-200克。因此,要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前提下,适量摄入动物性食物,保证人体膳食平衡。



为了有效防范新冠肺炎疫情通过进口冷链食品输入风险,保障公众健康安全和食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我国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印发冷链食品新冠病毒防控等技术指南的通知》、《冷链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新冠病毒防控消毒技术指南》、《公路、水路进口冷链食品物流新冠病毒防控和消毒技术指南》,已经加大了进口冷链食品新冠病毒监测、消毒等措施,我市也出台了《关于对存储进口冷链食品实施专库专区管理的通告》。因此,市民不必过于恐慌,科学防控,不紧张,不松懈。

三、构筑舌尖上的安全防线

市民在购买冷冻冰鲜产品时,应到正规的市场和超市,并在指定区域进行购买。要关注食品产地、来源、进口食品检疫等相关信息,可要求查看已消毒证明。尽量避免接触活禽或其粪便。由于野生动物可能携带不明病原,尽量避免接触野生动物,不要捕食、贩卖、购买野味。

到市场购买食材时,要按要求佩戴口罩,主动接受体温检测,保持一米社交距离,优先采用扫码付费,离开市场后及时进行手卫生。居家烹饪时,要选择新鲜食材,处理食材时做到生熟分开。鸡、鸭等禽肉及其肉制品以及禽蛋、海鲜等一定要烧熟煮透后再吃。提倡分餐,使用公筷公勺。

四、做健康第一责任人,获取科学的健康知识

常态化防控期间,良好卫生习惯要保持。勤洗手,咳嗽和打喷嚏时遮掩口鼻。居住、生活环境要注意适度通风换气,定期通风消毒。注意饮食和营养,保证充足睡眠,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同时,可关注官方权威平台,及时获取前沿科学的健康知识信息,保持平和心态,欢度平安健康新春。



【本期专家】

李涵,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副主任中医师。


编辑:冯 雪  朱天乐  审核:徐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