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党建工作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健康沈阳
二十四节气 | 立秋应时而摄之宜
来源:宣传处 2024-08-07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秋季的开始。中医学认为,秋季是“燥”气当令的季节,易伤津液,导致体内干燥。因此,立秋后的养生重点是防止燥邪伤害,注重滋阴润燥、调理脾胃。以下是一些立秋时节的中医养生建议。

一、饮食调理

滋阴润燥:立秋后,气候干燥,容易引起皮肤干燥、口干舌燥等症状。《温病条辨》提到:“秋燥之气,易耗阴液。”因此,建议多食用滋阴润燥的食物,如梨、百合、银耳、莲藕、蜂蜜等,以助生津润燥。

少辛增酸:秋季宜减少辛辣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秋燥。适量食用酸味食物,如柠檬、山楂、乌梅等,可以帮助收敛肺气,养护肝脏,保持体内阴阳平衡。此外,还可以多摄入富含水分的蔬果,如黄瓜、西瓜、葡萄等,帮助润燥生津。

补充维生素:秋季干燥,容易导致维生素缺乏。建议多吃富含维生素A和C的食物,如胡萝卜、柑橘、猕猴桃等,以增强皮肤的抵抗力和润滑性。维生素E也有助于保持皮肤弹性,可以适量摄入坚果类食物,如杏仁、核桃。

二、调理脾胃

立秋后天气转凉,脾胃功能容易受影响。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关系到全身的营养供给和身体健康。《脾胃论》指出:“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建议在饮食上注意温热适中,不宜过于生冷。适量食用如小米、山药、红枣等健脾胃的食物,有助于增强脾胃功能,促进消化。

三、适量运动

秋天气温逐渐降低,是进行户外运动的好时节。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秋季的运动应以舒缓、柔和为主,避免剧烈运动过度出汗,以防损耗津液。建议进行一些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氧运动,这些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同时,户外运动还能增加阳光的照射,促进维生素D的合成,有助于骨骼健康。

四、保持心情平和

中医认为情志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秋季易引发“秋悲”情绪,人们可能会感到情绪低落、孤独等。这种情绪变化与秋季的自然环境变化密切相关。通过读书、听音乐、绘画、旅游等方式调节情绪,释放压力。也可适当参加社交活动和家庭互动,这都有助于缓解孤独感和焦虑,保持心情平和。

五、注意保暖

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增大,早晚可能会感到寒凉。《千金方》指出:“秋冬养阴,防燥避寒。”应注意适时增减衣物,尤其是早晚外出时,以防受凉引起感冒。特别是对脾胃虚寒者,更应注意保暖,避免直接接触寒冷食物和环境。同时,避免长时间处于空调环境中,以防寒气入侵,影响健康。

六、调节作息

秋季昼短夜长,早睡早起符合自然规律,有助于身体健康。中医古籍提到:“秋冬时节,宜早卧晚起,顺应天时”,“秋冬养阴”。建议人们在立秋后逐渐调整作息时间,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秋季宜“养收”,睡眠可以使体力恢复,增强免疫力。此外,保持规律的作息,有助于调节人体的生物钟,促进内分泌的平衡。

七、艾灸和拔罐

艾灸和拔罐是中医传统的调理方法,可以帮助改善体质、预防疾病。《针灸甲乙经》中记载:“艾灸足三里,可补益脾胃。”立秋时节,可以选择艾灸中脘、足三里等穴位,以温补脾胃,增强体质。拔罐则有助于疏通经络、活血化瘀,尤其适合身体寒湿重的人群。这些方法有助于驱散体内寒气,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

总的来说,立秋的中医养生注重顺应自然变化,结合饮食、作息、情志调节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调养。通过科学合理的养生方法,应时而摄之宜,更好地适应秋季的气候特点,保持身体健康。


作者:刘川

来源:沈阳市中医院

编辑:李伟

校对:陈泽明

初审:周强

审核:徐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