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一个节气。公元前7世纪,古人用土圭量日影,夏至这一天,日影最短,因此把这一天称作“夏至”。俗话说“不过夏至不热”,在传统意义上,夏至就意味着一年中最热时候即将来到。此后暴雨频现,气温持续升高,我们要更加注重养生与保健。
一、注意防晒防高温防中暑
《黄帝内经》记载:“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夏季天长夜短,早睡早起,适当午休,运动最好选择清晨或者傍晚,不宜做剧烈运动,汗泄太过,伤阴损阳。夏至以后虽然天气炎热,但不适合冷水洗浴,提倡温水洗澡。整个夏季要保持情志舒畅,气机宣畅。夏至以后我们要特别注意两点:
1、防晒。夏至后太阳毒辣,紫外线强烈,容易灼伤皮肤,引发色斑、过敏等,过度照射还可能引发皮肤癌。
2、防高温防中暑。《素问·热论》曰:“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夏至之后,立秋之前,暑邪最盛,暑邪容易夹湿夹热,多为热与湿并存。
二、注意除湿散寒祛暑
大家肯定觉得现在条件好了,有了空调和冷饮,湿热就不怕了。实际上,“热”很容易避,“湿”却不容易避。大家在吹空调、吃冷饮的同时,会加重脾胃中的“湿”气,极易发生“暑湿”“寒湿”外感。这时可以采用升阳灸来除湿散寒祛暑。
三、注意益气健脾
今年夏至紧邻端午,而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是一年中阳气至盛的时段,天气往往潮热难耐,人们食欲不佳,古人的养生智慧体现在“食”上,粽子中的主要原料糯米味甘性平,有益气健脾,而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很有讲究。
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生津利尿;荷叶可以清热利湿、和胃宁清淡中平补,在平补中清化,是一个适时的食补、食疗的妙法。
当然,食用粽子时也应有所节制,不宜过多,不要吃凉粽子,血糖不稳或患有糖尿病的人要少吃粽子。
四、注意预防疾病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来”。《本草纲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另外又有芳香避秽之能。
民间有“悬艾人,戴艾虎,饮艾酒,食艾糕,熏艾叶”的民俗。每年端午时节空气潮湿,蚊虫开始滋生,而艾叶的芳香清新,能祛除毒气和污浊,净化空气,驱除蚊虫,保持室内清洁卫生,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用艾叶燃烧施灸,就是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艾灸,根据中医经络理论,在一定的穴位上施灸,可以起到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升阳举陷、拔毒泄热、防病保健等作用。
另外,端午还有佩香囊的习俗,里面放上各种香料药粉用以祛毒驱虫和辟邪。
五、注意冬病夏治夏病冬防
夏至后自然界阳气逐渐达到顶峰,人体的阳气也逐渐在体表达到顶峰。这时是“冬病夏治、夏病冬防”的最佳时期。
祖国国传统医学根据经络理论,选取特定的时间和特定的穴位局部外敷某些具有刺激性及芳香走窜的药物,治疗疾病的外治方法即穴位贴敷疗法。
夏至后即将入伏,此时开始贴敷,能调节机体免疫,增强机体抗病能力,对于阳虚湿盛类的疾病起到“药穴同疗”的作用。
【本期专家】
李宁,沈阳市中医院针灸门诊主任,主任中医师。
编辑:陈泽明 冯 雪 审核:徐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