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在我国不仅是患病人数最多,也是导致心脑血管等疾病发病和死亡风险增加的首要危险因素。一般情况,广大群众都认为自己了解高血压,但事实上并不一定是真正的了解。
近年来,我国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年轻化,青年高血压患病显著增加,与不良生活习惯、超重或肥胖、吸烟、社会心理因素等均有关。许多情况下,高血压已经存在多时而病人却不自知,待出现靶器官(心脏、脑、肾脏等)损害相关临床表现才就医,造成不可逆器官损害,影响生活质量。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同时也是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所以要积极预防高血压、早期发现血压升高并积极干预,以尽可能降低高血压患病率、提高血压控制达标律,减少高血压靶器官损伤等情况发生,改善病人生活质量。
预防高血压,要注意控制其危险因素(吸烟、血脂异常、空腹血糖异常、肥胖等),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愉快的精神状态、减重、增加身体活动、戒烟限酒等。
高血压早期可无任何症状,有时会有肢体麻木、头痛、眩晕、胸闷、失眠症状,这些是高血压早期信号,所以出现以上症状要及时测量血压,警惕高血压的发生。我国成人高血压的诊断界值是收缩压≥130mmHg和/或舒张压≥80mmHg。按血压水平分为1级(收缩压130-139 mmHg 和/或 舒张压80-89 mmHg)和2级(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
对于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收缩压130-139 mmHg 和/或舒张压80-89 mmHg伴靶器官损伤的高血压病人,应立即启动降压药物治疗。对于收缩压130-139 mmHg 和/或舒张压80-89 mmHg,无多种危险因素和靶器官损伤的,可进行 3-6 个月的生活方式干预。若收缩压仍≥130 mmHg和/或舒张压≥80 mmHg,可考虑启动降压药物治疗。
高血压是慢性疾病,降压药物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定期复诊,规范治疗,尽可能平稳控制血压,不能自行任意调整药物种类和剂量,造成血压波动,激发病情反复加重。
【本期专家】
赵冬梅,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心血管病科主任医师。
编辑:陈泽明 冯 雪 审核:徐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