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立春到清明,天气渐渐变暖,是清气上升的时节。《黄帝内经》曰“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明为上清下明,意思是天清地明,养生保健当与自然同气相求,饮食起居顺应自然才能避免疾病的发生。
春属木,在人体肝属木,此时肝阳易亢,清明前后属于高血压的易发期,此时气候变化大,容易出现血压增高、头痛、头晕、失眠的症状,所以心脑血管病患者应当重视,当减除不良情绪,移情易性,保持心情舒畅,经常到公园、河边散步,呼吸新鲜空气,新鲜空气吸入人体后不仅能作用于末梢感受器官,调节大脑系统,还促进细胞新陈代谢,改善肺的呼吸功能和造血功能,使人大脑清醒,精神振奋。
清明时期,万物抽芽,百花吐蕊,花香四溢,过敏性体质的人更容易诱发皮肤过敏,引起荨麻疹、过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的发生。这个时候,患过敏性疾病的朋友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过敏的中药及维生素C等脱敏药物,一旦出现气喘促、呼吸困难等症状要立即就医。
清明时节,春风易动肝火,诱发肝火上炎性高血压,肝火煎熬肾水,老年人此时容易出现肝肾不足、阴血虚弱 ,从而引起步履无力,腰膝酸软等症状,此时可以应用山药、决明子、石斛、枸杞子、菟丝子等药物,沸水冲泡当茶饮,频频饮用,具有补肝肾、舒筋脉、降压、降脂的作用。
清明时节应当清补,清明正是冷空气与暖空气交替相遇之际,天气往往是阳光灿烂与阴雨绵绵相互变换,这一时节对呼吸系统要高度重视,注意不要过早换单衣,遵循春捂秋冻的原则,随手准备可以随时穿脱的外套,谨防感冒;另外在寒热变换之时,容易滋生湿气,往往会因为湿气侵入人体而产生四肢麻木的症状,因此,清明时节饮食要注意养血舒筋和利水排湿并重,服用一些祛湿化痰的中药,既能养血除湿,又能祛风止痛,温润相济,效果更佳。
【本期专家】
杨国峰,沈阳市中医院内一科主任,主任中医师。
编辑:陈泽明 冯 雪 审核:徐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