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党建工作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健康沈阳
把健康带回家 | 动脉血管闭塞新疗法——介入治疗
来源: 2019-02-15


【编者按】又是一年新春到!为更好的营造浓浓的节日氛围,春节期间,《健康沈阳》头条号从1月28日(农历腊月二十三)至2月19日(农历正月十五)刊发《把健康带回家》专辑,每天都安排1-3条健康教育专家撰写的跟过年相关的健康科普知识,以飨读者。“健康科普堂”待正月十五后再恢复刊发。

【导读】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介入治疗

预防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及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动脉血管疾病日益增多,今天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介入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刘万泉就和市民朋友聊一聊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

听起来有点陌生,其实很常见,就是下肢动脉堵塞了,如同心肌梗塞、脑梗塞一样,通俗地说就是“腿梗”。病人早期可仅有轻微不适,如畏寒、发凉等,之后逐渐出现一种特征性症状——间歇性跛行,表现为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小腿无力、麻木、酸胀、甚至疼痛,被迫停下来休息,再行走一定距离后症状会再次出现,此时多伴有明显下肢凉感。随着病情的加重,跛行距离会逐渐缩短,甚至只能走50米、10余米。病变进一步发展,则出现静息痛,即在休息时就存在肢端疼痛,夜间更明显,难以入睡,最终可出现足趾发黑、溃烂、坏死,面临截肢和生命危险。

介入治疗

临床上对此类疾病的治疗方法亦是多种多样,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已经成为该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可是个新名词,但家住铁西区的张大爷却深深体会到了介入治疗给他带来的好处。故事发生在三个月前,张大爷平时腿脚就不好,一条腿总是凉,走一段路就酸痛,今天腿疼突然加重而且冰凉,皮肤还有大片的青紫,竟然不能走路了。家人急忙把老人送到医院,医生告诉他是下肢动脉闭塞,如果不及时通开血管下肢就会坏死,甚至危及生命。怎么办?做外科手术?老人太痛苦,手术风险很大。打针吃药?又不解决问题。就在家人左右为难的时候,医生建议他做介入溶栓治疗。于是在医生的精准操作下,一根不到2毫米粗的细管被送到了老人闭塞的动脉里。注入溶栓药后,很快血栓就被溶解了,血液重新在血管里流动,老人的腿不疼了,皮肤的颜色也恢复了正常。然而就在家人刚刚松了口气时,医生又告知,老人因长期动脉硬化造成血管严重狭窄,这个问题不解决,以后还是有腿疼,还会发生动脉闭塞。那该怎么办呢?这次不是白治了吗?家人的心又悬了起来。医生一面安慰老人,一面告诉家人:“血管支架”可以很好解决动脉狭窄。“需要开刀吗”、“有痛苦吗”、“风险大吗”,面对家属的一系列问题,医生做了耐心的解释,“这是微创治疗的一种,不开刀,无疼痛,风险很小” 。于是同样细的一根导管携带着支架被送到了狭窄的动脉里,随着支架的释放张开,狭窄的血管立刻恢复了正常。面对如此神奇的介入治疗,家属万分欣喜。老人也笑着说“大夫一边和我聊着天,一边就把我的病给治好了” 。如今两个月过去了,老人天天散步,没有任何不舒服。

这位张大爷所接受的就是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新疗法——介入治疗。通过血管造影明确病变部位和程度,血栓内插管直接溶栓,通过支架重新建立血管通道,恢复血流。它以微创伤、痛苦小、效果显著为特色,并在很多方面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外科手术,成为血管闭塞性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

预防

那么如何预防“腿梗”呢?主要在于严格控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如戒烟,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降低下肢动脉硬塞症的发生率。如果出现了“间歇性跛行”的症状,就一定要警觉和重视,不能简单认为这是“关节炎”、“老寒腿”、“脑血栓”、“腰脱”等而延误诊治。应去正规医院检查,早期需在医生指导下加强锻炼,规范用药,合理治疗,并加强足部护理,避免皮肤破损及外伤等,以防病情加重。对于已行介入治疗的患者,上述预防措施仍需坚持应用,以防止手术部位血管再狭窄及身体其它部位的动脉发生病变。

【本期专家】

刘万泉,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介入科副主任 ,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辽宁省医学会介入医学分会第三届委员会委员,辽宁省细胞生物学会肿瘤靶向治疗专业委员会理事,辽宁省医学会放射肿瘤治疗学分会第七届委员会近距离治疗学组组员。擅长各种良恶性肿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及非血管性介入治疗,血管性疾病的介入治疗,动、静脉栓塞及血栓形成的诊断与介入治疗,动静脉血管狭窄的球囊成形术及支架置入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