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9月10日为 “世界预防自杀日”,为了让公众对自杀引起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自杀预防协会呼吁各国政府、预防自杀协会和机构、当地社区、医务工作者以及志愿者们,加入到当天的各项地方性行动中,共同提高公众对自杀问题重要性以及降低自杀率的意识。
自杀,其实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心理学或医学词汇,百度“自杀”两个字,找到相关结果竟然约100,000,000个。自杀早已经成为世界的严重精神卫生和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根据世界自杀流行病学的调查,每40秒就有1个人,1年有近100万人因自杀死亡,我国每年约有13.1万人死于自杀,自杀率为9.8/10万,自杀是20-34岁全体人群的第二位死因。随着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青少年自杀的问题也变得越来越为突显,更值得我们大家一起关注。
一、自杀征兆有哪些?
谈论自杀,正在寻找有关如何自杀的建议。如:“您觉得自杀是怎样的一件事?”“您想过要自杀吗?”“如果要自杀您会怎样自杀?”“您觉得怎样自杀会比较好?”。
1.将东西送人。如:重要的、贵重的物品等。
2.撰写遗书。
3.压力和胡思乱想引起的睡眠问题。
4.抑郁情绪。
5.药物滥用、酗酒。
6.抗拒社交。
7.不再从事以前热爱的活动。
8.自残。
9.高风险行为。如:莽撞驾车、挑起争端等。
10.突如其来的激烈的情绪反应。
11.肢体语言。如:驼背、低头看地板、不愿与人有眼神接触等。
12.过去曾经试图自杀。
13.有自杀想法的糟糕情绪刚刚“好转”时。
这些都是自杀的征兆,出现以上单一迹象并不意味着就要自杀,需要根据出现自杀征兆的频率、时间等进行综合判断。
二、面对自杀,我们该做些什么去预防它的发生呢?
1.要重视不要忽视:要充分重视信号,将干预付诸于行动;而不要忽视信号甚至以为她在开玩笑。
2.要讨论不要躲避:要勇于讨论自杀话题,谈论就是一种支持,躲避反而让她绝望。
3.要理解不要说教:要对自杀想法给予理解,说教式的劝说无济于事。
4.要帮助不要刺激:要认真帮助她分析面临的问题,刺激的话语起不到“以毒攻毒”的效果,只能促使其立刻自杀。
5.要陪伴不要独处:有人陪伴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支持。让其独处不仅不能让其冷静,反而会让她感到孤独。
6.要保护不要隐瞒:要保护其隐私,但不等于隐瞒。明确说明您会让其他值得信任的人一起帮助她。
7.要治疗不要等待:时间不是缓解自杀意念的良药,要及时寻求专业的精神心理科医生治疗干预,这是最重要和最可靠的方法,等待只能延误时机。
无论您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现处于自杀危机中的人,请务必,用您一点时间,对他施以援手,让他能够尽早地得到专业医生的帮助,挽救他的生命。
【本期专家】
王晔,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七病房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硕士学位。中国医师协会精神科分会(CPA)青年精神科医师联盟成员、黑龙江省精神医学协会北方精神医师论坛青年委员、辽宁省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青年委员、辽宁省心理咨询职业技能评审专家。擅长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神经症等各种精神疾病的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
编辑:冯 雪 朱天乐 审核:徐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