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市卫生健康管理机构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打造便民、利民、惠民的高品质、全生命周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主线,以“三个年建设”为载体,努力在医院管理年、学科建设年和营商优化年上发力,实现了公立医院的全覆盖,民营医院也涵盖其中,力求大卫生、大健康工作的创新尝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顺利完成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截至2019年末,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5190家,其中医院27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44个,卫生院116个,村卫生室2362个。实有床位71929张,平均每千人口床位9.51(8.64)张。卫生人员总计99059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1731人, 全市医护比1:1.20。平均每千人口卫生执业(助理)医师4.20(3.81)人;平均每千人口注册护士5.05(4.58)人。沈阳地区总诊疗人次4464万人次,入院人数174.3万人,出院人数173万人,住院病人手术人次数62.2万人次,病床利用率73.33%,每百门急诊的入院人数3.91人。全面两孩生育政策依法、平稳、有序实施,出生率6.85‰;一孩率71%、二孩率27%、多孩率2%。办理生育登记54183例,其中一孩登记占70%;二孩登记占28%;多孩登记占2%。
医院管理全面加强。推进委属单位以聘用管理、岗位管理、常态化人才招聘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改革。出台《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健全以公益性为导向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市六院将收入分配向一线重点岗位倾斜,绩效发放同比增长23.21%。修订《沈阳市卫健委编外用工管理办法》,推进委属单位同工同酬。24家医院完成国家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市四院成为获得艾力彼ISQua国际认证的中国首家“五星级医院”,全市医疗质量持续提升。
学科建设全省领先。市一院、市四院、沈医中心医院、东北国际医院四个区域医疗中心综合诊疗能力全面加强。委属医院突出学科特色,打造学科品牌。市红十字会医院成立中法老年医学中心,首批获评国家级老年友善医院;市四院发挥陈孝平院士工作站、上海东方肝胆医院刘辰教授等专家团队优势,填补10项省市技术空白;市六院成为中国肝脏肿瘤微创治疗规范与临床应用项目合作医院,获称全国人工肝及血液净化示范中心;市胸科医院启动全国首创规模最大的肺癌诊疗一体化中心(iLCC)。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建立胸痛、卒中、小儿气管异物、创伤中心及危重产妇救治五大急重症救治中心。推出延时错峰服务、自助打印交费3大类181项便民举措,市五院开通“三无人员”绿色通道,对急重症患者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市精卫中心建立中高考心理咨询门诊,提供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实施“百人进百院”活动,解决民营医院10类162个问题,实现33项市级卫生许可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审批,全年发放各类卫生许可证2.5万件。市四院组建辽宁省首个快速反应小组(RRT)。
信息化建设提档升级。召开全市卫生健康系统信息化大会,发布区域人口信息平台信息,完成委属25家医疗机构和3家县级医院数据上传,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推进医大一院、医大二院、沈阳眼医眼科互联网医院成为辽宁省首批互联网医院。建成市一院、市骨科医院等5个远程会诊中心,委属医院实现手机APP等多路径预约挂号。创新以政府、医疗机构、药品零售企业、药品配送企业等多方参与的流转平台,实现医疗机构处方、医保结算和药品零售消费等信息实时共享。市胸科医院获得辽宁省智慧医疗服务示范单位。
公卫体系日趋完善。强化重点传染病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控工作,会同市教育局联合推进以结核病、艾滋病为重点的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与桃仙机场签订输入性传染病联防联控协议,年内实现乙脑零发病的工作目标,乙类传染病报告发病率同比下降 2.4%。推进地方病防治专项攻坚行动,完成923个监测点,2.4万名个体监测任务。年内新建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23家,免疫规划单苗接种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为6.4万名小学二年级学生实施免费口腔健康检查,完成5000名学生近视现状调查和近7万名学生近视筛查。
基层卫生全面夯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提高至人均69元,贫困人口大病救治病种扩大到21种,新增专项救治定点市属医院11所,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和结核病4种慢性疾病的贫困居民开展签约服务,覆盖率达100%。建成标准化乡镇卫生院102个,中医馆116个、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165个。组建68个医联体,做好皮肤病、糖尿病、肛肠病等专科专病医联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组织义诊250场,受益群众9.4万人,全市1500多个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启动康平县“大病不出县”试点。组建2173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