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正如《群芳谱》对小雪的注解,此时气温骤降,寒意日浓,天地间已具降雪之兆,却未到漫天飞雪的盛景,冬季的第二个节气便在这时悄然而至。随着节气更迭,阳气愈发潜藏,阴气渐趋鼎盛,北方初雪零星飘落,南方也褪去最后一丝秋温,万物皆循“封藏”之道,沉淀生机、蓄积能量。

中医理论中,冬季与五脏之“肾”相应,主“封藏”,意为冬季是人体收敛气机、蓄积精微、为来年春季阳气生发储备能量的关键时期。基于此,小雪节气的养生核心需围绕“御寒护阳、藏精益肾、安神敛志”三大方向展开。

一、饮食调养:温润益肾,防燥避火
小雪饮食需兼顾“温补”与“润燥”,如同为炉火添柴——既需补充热量以御寒冬,又需避免“火过旺”耗伤津液,饮食调养应以“循序渐进、温润为宜”为原则。
二、起居作息:早卧晚起,必待日光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冬季养生需“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小雪时节更应遵循这一规律:
早卧以顺阳藏:早睡可顺应阳气潜藏的自然节律,为身体提供充足的休息与修复时间,助力脏腑功能调和。

晚起以避寒邪:“晚起”并非指赖床,而是待太阳升起、外界阳气渐生后再起床,可避免清晨寒气侵袭人体,减少感冒、关节不适等问题。
重点保暖护阳:需格外关注头、脚、背三个易受寒部位——“寒从脚下起”,睡前可用温水泡脚,既能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又能助眠安神,是冬季简易有效的保健方法。
三、精神调摄:静养心神,节志藏神
小雪时节草木凋零、日照减少,人易滋生低落情绪,甚至出现“冬季抑郁”,中医认为这与“阳气潜藏后,心神失于温煦”密切相关。此时精神调摄需注重“静养”与“敛神”:
保持心神平静:多参与安静、内收的活动,如聆听舒缓音乐、阅读、练习书法、打坐冥想等,避免情绪过度外放,助力心神收敛。

适度日晒补阳:阳光是天然的“情绪调节剂”,正午时分可外出晒太阳,尤其应晒后背(后背为督脉循行之处,主一身阳气),既能补充阳气,又能振奋精神,改善低落情绪。
避免情志过激:过度的喜怒哀乐会扰动体内闭藏的阳气,需尽量保持情绪稳定,做到“节志藏神”,契合冬季“藏”的养生要义。
四、经络运动:适度活动,固护阳气
冬季运动需遵循“不耗阳、不扰藏”的原则,切忌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汗液外泄会导致阳气随之外耗,违背“封藏”之道,建议选择以下方式:
优选温和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走、温和瑜伽等,这类运动可使身体微微发热而无明显出汗,既能促进气血流通,又能增强机体抵抗力,契合冬季运动需求。

坚持穴位按揉:可通过按揉穴位辅助养生,如足三里穴(位于膝盖外侧凹陷下四指宽处,为健脾胃、补中气的“强壮要穴”)、涌泉穴(位于脚底前部凹陷处,为肾经起点,睡前搓揉至脚心发热,可引火归元、补肾安神)。
小雪节气是冬季“藏养”的重要节点,养生的核心始终围绕“顺天时、护阳气、蓄肾精”展开——用温润饮食补养身体,以规律起居守护阳气,靠静养心神调和情志,借适度运动活络气血,每一步都是为御寒、为来年健康积蓄力量。
本文提供的均为普适性养生参考,每个人的体质禀赋不同,若有特殊健康需求,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制定个性化方案。愿这份用心梳理的建议,能帮你安稳度过小雪时节,为整个冬季的健康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计毅
来源: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
编辑:王宝瑞 黄迪
校对:陈泽明
初审:李济强
审核:崔乐文
辽公网安备 210102020004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