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梗救治日是每年的11月20日。2025年中国心梗救治日的主题为“心梗拨打120,胸痛中心快救命”。“1120”寓意有两个:一是“有胸痛,我要拨打120”,强调急性心梗发生后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二是“心梗救治,争取黄金120分钟”,即急性心梗从发病到开通梗死血管如能在120分钟内完成,可大大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

心梗猝死是指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突然死亡,其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使得抢救窗口极短,成为现代社会的重大健康威胁。心梗猝死,这个看似突如其来的杀手,其实在发动致命一击前,早已发出过多次警告。

一、心梗猝死的高危人群
1.年龄与性别是先天风险因素。45岁以上男性和55岁以上绝经后女性风险明显增加,但年轻人近年的发病率也有所上升。
2.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更需警惕。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患者是心梗的高危人群。尤其需要关注的是,血脂水平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是重要指标,对于有心绞痛、脑血管病等患者,LDL最好控制在1.8mmol/L以下。
3.不良生活习惯者占据高危人群的相当比例。长期熬夜、吸烟、过度饮酒、暴饮暴食都会显著增加风险。吸烟会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而熬夜会让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
4.具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也不容忽视。特别是存在猝死家族史者,建议进行全面心脏疾病筛查,包括猝死相关高危基因筛查。

二、隐匿的预警信号
心梗猝死并非完全无声无息,在发生前往往会有一些容易被忽视的征兆。
1.胸痛或胸闷是最典型的信号,但这种疼痛可能并不局限于心前区。它可能放射到左肩、左上肢、颈部、背部甚至下颌。部分人可能表现为咽喉紧束感,或者胸口像被胶带缠绕的束缚感。
2.非典型症状更容易被误判。有些患者会出现莫名的胃痛、恶心呕吐、嗓子疼或牙痛。这种牙痛与普通牙痛不同,往往没有具体痛点。
3.全身性症状也值得警惕。毫无缘由的极度乏力、活动耐力大幅下降、出冷汗都可能是心肌缺血的表现。有些人还会在睡觉时被憋醒,伴有心悸和盗汗。
4.情绪与行为变化可能是更隐蔽的信号。突然变得懒惰、乏力、嗜睡、不想动,也可能是心肌缺血的表现。
三、三个危险时刻与心脏的“悬崖时刻”
心梗猝死的发生往往有明确的触发因素,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我们规避风险。
1.情绪剧烈波动时可能是危险时刻。人在情绪激动时,体内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率加快、血压增高,心脏负荷显著增加。有人在牌桌上因一手好牌而过度兴奋,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就是典型例子。
2.暴饮暴食后的危险不容小觑。暴饮暴食会使大量血液集中在消化系统,导致心脏供血相对减少。对于本身就有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人群来说,这种供血不足极易导致心脏缺血、缺氧。
3.温度骤变时节是心梗的高发期。冬季气温骤变时,人体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心脏需要更用力地泵血。而夏季高温也会使人体发生应激性变化,增加猝死风险。
4.从血管斑块形成到最终心梗猝死,是一个渐进过程。初期可能只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在某些诱因下,斑块破裂形成血栓,最终导致血管完全闭塞。

四、预防与紧急应对
1.预防心梗猝死需要从生活方式干预入手。合理膳食包括低盐、低脂、低糖、低胆固醇、高膳食纤维饮食。同时要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
2.科学运动同样关键。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车等。但应避免在清晨气温低时运动,冬季早晨温差大,易诱发血管痉挛。
3.控制危险因素是专业预防的重要一环。定期监测血压、血脂、血糖水平,对于已有基础疾病者更需严格管理。定期体检可以及早发现心脏异常,采取干预措施。
4.急救意识是挽救生命的关键。一旦出现疑似心梗症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抓住120分钟的黄金抢救时间。在等待救援时,应让患者卧床休息、松开领口,保持空气流通。
5.心肺复苏技能普及至关重要。心脏骤停后的4分钟是“黄金救命时间”,如果在4分钟内进行有效心肺复苏,可提高抢救成功率。

很多人其实都曾收到过身体的警告信号——或许是反复的胸闷,或许是莫名的乏力,却都选择了忽视,没有及时就医,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因此,每个不良习惯的改变,每次危险信号的重视,都是远离心血管急性事件的一步。
作者:孙逊
来源: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
编辑:李涵 陈雅梦
校对:陈泽明
初审:陈阳
审核:崔乐文
辽公网安备 210102020004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