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9日是第24个“世界慢阻肺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呼吸不畅,当心慢阻肺病”,旨在提高公众对慢阻肺病的认知和重视。让我们以此为契机,广泛普及慢阻肺病的防治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携手共筑健康呼吸防线。

我们经常听到身边的老人一上楼就气喘吁吁,或者长期咳嗽、多痰,总以为是“年纪大了”或“抽烟抽的,老毛病了”,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慢阻肺的隐患。11月19日是世界慢阻肺日,让我们一起警惕这个“沉默的杀手”——慢阻肺。
一、什么是慢阻肺?它离我们很远吗?
慢阻肺是一种以持续呼吸症状和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常见肺部疾病。它绝非小众疾病。根据相关数据报告,我国40岁以上人群的慢阻肺患病率高达13.7%,患者总数接近1亿。然而,它的知晓率却低得可怕,许多患者直到疾病中晚期,出现严重呼吸困难时才去就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因此,它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二、谁是慢阻肺的高危人群?
1.长期吸烟者:这是最首要、最危险的因素。包括主动吸烟和长期被动吸“二手烟”的人。
2.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接触者:如煤矿、纺织、化工、重金属等行业的工人。
3.长期处于室内外空气污染环境中的人:如经常接触厨房油烟、农村燃烧生物燃料(柴草、动物粪便)产生的烟雾。
4.有慢阻肺家族史的人。
5.年龄在40岁以上,且有慢性咳嗽、咳痰症状的人群。
三、身体发出这些“警报”,千万别忽视。
1.慢性咳嗽:通常是首发症状,初期间歇性,早晚加重,以后可发展为整天咳嗽。

2.咳痰:通常为少量白色黏液痰,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可有脓性痰。
3.气短或呼吸困难:这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早期仅在体力劳动时出现,后期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
4.喘息和胸闷:部分患者,尤其在较重时会出现。
5.晚期症状: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精神抑郁等。
一个简单的自测方法:如果您年龄超过40岁,有吸烟等危险因素,同时存在以上症状,建议尽早去医院进行肺功能检查,这是诊断慢阻肺的“金标准”。
四、如何预防和治疗?
1.预防措施:
(1)戒烟:这是预防慢阻肺最重要、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2)减少职业暴露:做好劳动防护,佩戴防尘口罩。
(3)改善室内通风:减少厨房油烟和室内燃料烟雾的吸入。
(4)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预防呼吸道感染,流感季节及时接种疫苗。
2.规范治疗:
(1)药物治疗:主要是支气管舒张剂(氟替美维、布地格福等)。患者需要遵医嘱、长期、规范地使用吸入装置,切勿自行停药。
(2)肺康复治疗:包括呼吸功能锻炼(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运动训练、营养支持等,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法宝”。
(3)长期家庭氧疗:对于重度和极重度患者,每天持续低流量吸氧,可以显著提高生存率。
(4)急性加重期管理:当咳嗽、咳痰、气短突然加重时,需立即就医,可能需要使用抗生素和全身性糖皮质激素。
五、关爱慢阻肺患者,从理解开始。
对于慢阻肺患者来说,每一次呼吸都可能是一次挑战。他们可能会因为气短而无法完成简单的家务,因为持续的咳嗽而感到尴尬。作为家人和朋友,我们需要:
1.给予理解和耐心,鼓励他们坚持治疗和康复锻炼。
2.创造一个无烟、空气清新的家庭环境。
3.在他们情绪低落时给予陪伴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积极对抗疾病的信心。
关注肺部健康,别再让“沉默的杀手”偷走我们和家人的顺畅呼吸。从今天起,远离烟草,重视身体的每一次咳嗽和气喘,及时进行肺功能检查。让我们共同努力,让每一次呼吸都变得轻松而自由。
作者:程青 张强
来源:沈阳市第五人民医院
编辑:柴杨 王玉苗
校对:陈泽明
初审:李秋爽
审核:崔乐文
辽公网安备 210102020004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