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健康科普
【世界脊柱日】从认知到行动——守护支撑你一生的“中流砥柱”
时间:2025年10月16日 来源:沈阳市骨科医院
[字体: ] 打印

    每年的10月16日是世界脊柱日,由WFC(World Federation Of Chir-opractic)联合800多个国际官方组织发起,旨在呼吁全世界提高对脊柱疾病防治的认识,强调每一个人都应关注脊柱健康。

当我们平日昂首挺胸、奔跑跳跃,甚至此刻您正低头阅读手机时,都有一个默默无闻的“功臣”在支撑着您——它就是脊柱。您可能从未仔细感受过它的存在,但它却无时无刻不在承受着压力、磨损,甚至是您长期坏习惯带来的“伤害”。今天,就让我们放下手中的事,花几分钟,真正认识并学会关爱这位身体的“中流砥柱”。

一、脊柱——大自然精妙的建筑设计

别再只叫它“脊梁骨”了,它的精密和强大,远超你的想象。

它不是一根“骨头”:脊柱是由26块(成年后)独立的椎骨像搭积木一样垒起来的,包括颈椎、胸椎、腰椎、骶骨和尾骨。这种分段式结构,保证了我们身体的灵活性。

精妙的“三重防线”:从侧面看,脊柱形成一个优美的“S”形。这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人体自带的“弹簧”。它能像弹簧一样,有效缓冲行走、奔跑、跳跃时来自地面的冲击,保护大脑和内脏等重要器官。

神经的“核心高速公路”:脊柱中间有一个贯穿上下的管道——椎管。这里面驻扎着我们的脊髓,它是大脑与身体各部分传递信息的“主干网”。从脊髓分出的神经根,控制着我们的感觉和运动。可以说,脊柱保护的是我们神经传导的“生命线”。

二、警报拉响!这些“脊柱抗议书”你收到了吗?

如果你的身体出现以下信号,那可能是你的脊柱在“求关注”:

1.持续性腰背酸痛:最常见的信号,尤其在久坐、久站后疼痛加重。

2.脖子僵硬、酸痛:转动头部时能听到响声,或感觉活动受限。

3.不明原因的头晕、头痛:颈椎问题可能压迫血管和神经,引发头颈部症状。

4.肢体麻木、放射痛:比如肩臂、手指等部位麻木,疼痛,这可能是颈椎或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所致。

5.含胸驼背,姿态改变:长期不良姿势导致脊柱生理曲度改变,形成“富贵包”等。

三、谁是伤害脊柱的“头号杀手”?

答案很可能就是你每天在做的事!

“灵魂姿势”——久坐:这是对腰椎伤害最大的姿势。坐着时,腰椎承受的压力成倍增长!前倾、弯腰的坐姿,会让腰椎承受的压力比直立时高出数倍。

“低头族”的自我修养:低头看手机时,你的颈椎承受着多么大的重量?当头部前倾15度,颈椎压力约12公斤;前倾30度,压力约18公斤;前倾60度时,压力高达27公斤!

“葛优躺”:这种让腰骶部悬空的姿势,使肌肉和韧带处于松弛状态,失去固定作用,脊柱生理曲度被迫改变,椎间盘压力巨大。

不正确的运动姿势,尤其是直接弯腰搬重物,会瞬间给腰椎带来极大压力,长期如此极易导致腰椎间盘突出或肌肉韧带等软组织慢性损伤。

肥胖与睡软床:体重过大增加脊柱负荷;过软的床垫也无法为脊柱提供有效支撑。

四、脊柱健康小自测

靠墙站立,脚后跟、臀部、肩胛骨、后脑勺尽量贴墙。如果腰部与墙面的空隙能轻松穿过一个拳头,可能存在骨盆前倾。如果后脑勺需要很费力才能贴到墙,可能存在头前倾。

五、行动起来!给你的脊柱“减负”与“充电”

保护脊柱,永远不晚。从今天开始,养成这些好习惯:

1.坐姿革命:“三个直角”原则:膝盖、手肘和腰部形成三个90度。善用靠垫:在腰后放一个靠垫,填补腰部的悬空,给予支撑。定时起身:每坐45-60分钟,务必起身活动5分钟,做做伸展。

2.睡个好觉:选择软硬适中的床垫,能均匀承托身体重量,保持脊柱自然曲度。仰卧时,可在膝盖下放一个枕头;侧卧时,可在两膝间夹一个枕头,以维持脊柱的正直。

3.正确发力:搬重物口诀:弯腿不弯腰! 先蹲下,保持腰背挺直,让腿部肌肉发力站起。

4.成为“运动达人”:核心力量是王道,强大的腹肌和背肌像天然的“护腰”,推荐运动如小燕飞、桥式。同时应经常拉伸颈部和背部肌肉,缓解紧张。游泳、平板支撑等也都是对脊柱非常友好的运动。

5.告别“手机脖”:举起手机,与视线平行,告别低头。

世界脊柱日,不仅仅是一个纪念日,更是一个提醒。我们的脊柱,默默支撑了我们一生,它值得被我们温柔以待。别等到疼痛来临,才想起它的存在。挺起你的脊梁,也挺起你健康的人生!

作者:李晨光

来源:沈阳市骨科医院

编辑:任志秋 刘旭政

校对:陈泽明

初审:孙竹清

审核:崔乐文


主办单位: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网站标识码:2101000009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南堤西路529-2 联系电话:024-81054073 邮编:110003

辽公网安备 21010202000465号 辽ICP备18010395号-1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