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10月13日是世界保健日,旨在提醒人们“健康投资,受益终身”,树立“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定期体检,防患于未然。
冠心病与中医“胸痹”、“心痛”病的表现相似,其病机属本虚标实。胸背引痛遇寒则发属寒邪,胸闷者多属痰浊,痛处固定不移者多属血瘀,窜痛胀痛或气逆者多属气滞,痛剧者多属毒邪。有气短、乏力、懒言、纳呆表现者属气虚,畏寒肢冷者属阳虚,心悸寐差者属神虚,伴口干五心烦热者多属阴虚。各病理要素往往同时体现在同一患者身上。
研究表明,寒邪、痰饮、气滞、瘀血、诸虚是冠心病主要的病理要素,情志和气(阳)虚贯穿病程始终。秋冬季节天气寒冷,血管收缩,容易引发心血管事件,冠心病患者往往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内皮功能紊乱,因此冠心病患者更要注重养生保健。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合理预防调摄方法,对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延缓疾病进展方面可发挥一定作用。具体方法包括调摄精神,避免情绪波动,避免受寒,生活起居规律,劳逸结合,坚持适当活动,饮食清淡,低盐低脂,食勿过饱,保持大便通畅等
1、避免过度劳累:心病的运动养生要注意不可不动、不可大动,以“不作劳”为度,避免劳累,根据个人的体质、身体状态选择合适的动养方式。过劳会加重心脏能量代谢负担。
2、适度体育锻炼:适量的运动有助于通行阳气,可增强人的心肺功能。
3、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安养心神要调和脾胃,这是金元四大家中李东垣提出的。“胃不和则卧不安”。一是避免过饱伤正,“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饮食过多,吸烟嗜酒,饥饱无度,吃得太油腻和太甜都于心血管健康不利;二是禁咸,《灵枢·五味》说“心病禁咸”,钠盐摄入过多引起血压升高已成为常识;三禁醉酒油腻,《内经》中提到“以酒为浆”会使人“年未半百而衰”,又说“膏粱厚味足生大疔”。脾气虚是冠心病的主要证候要素之一,因此心病患者要注意忌口。
4、注意气候变化:心为阳中之太阳,寒邪是胸痹的诱发因素。寒冷使人体末梢血管处于收缩状态,冠状动脉可发生痉挛并继发血栓而引起心血管事件。因此在气温变化时,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
5、保持肠道通畅:“魄门亦为五脏使”,要避免排便时腹内压骤然升高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6、注意生活细节:《四气调神大论》说“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血压有“晨峰现象”,不要过早起床;洗澡可能让体表血管扩张,故而时间不宜过长,水温要适宜,泡澡时避免水面没过胸部。
7、保持心态平和:“百病生于气也”,气既久阻,血亦应病,则脉络不和,络脉绌急则发为胸痹心痛。因此要避免激动、紧张、愤怒、悲痛、长期抑郁、精神持续紧张等精神刺激,不适及时就医。
8、永久戒烟:《滇南本草》说烟草“辛温有大毒”,烟草烟雾可化生毒火。烟草可促使冠状动脉发生痉挛,减低冠状动脉及侧支循环的储备能力。二手烟和吸烟造成同样的伤害,因此患者与家属均应戒烟。
9、试试非药物疗法:针灸、穴位敷贴、推拿、传统功法作为中医非药物疗法, 对缓解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肌缺血具有一定作用。内关穴、膻中穴、太渊穴、孔最穴、心俞穴、厥阴俞穴等联合中药治疗可改善患者胸闷、胸痛等临床症状。传统功法包括太极拳、八段锦,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0、定期体检,及时就医:急性心梗与中医“真心痛”相似,在医疗不发达的古代“朝发夕死,夕发朝死”,属急症。因此患者要定期在正规机构体检,在医师指导下按时服药。救治突出一个"早"字,一旦发生明显症状应及时就医,切勿拖延。
作者:李涵
来源: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
编辑:陈雅梦
校对:陈泽明
初审:陈阳
审核:崔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