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是全民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2025年9月1日是第19个“全民健康生活方式日”,今年的宣传主题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筑牢家庭健康基石”。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超重和肥胖已成为影响居民健康的重要问题。体重是评价营养与健康状况的核心指标,超重或肥胖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慢性病密切相关。科学体重管理不仅能够降低慢性病风险,更能提升生活质量。掌握正确的体重管理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一、正确认知体重
体重是客观评价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体重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全人群都应把保持健康体重作为目标,通过合理饮食、科学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防止超重、肥胖和体重过轻的情况发生。
二、定期监测体重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体重管理指导原则》明确表示,体重指数(BMI)是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学会计算BMI,了解自身身体状况,正确有效地进行身体健康管理。
BMI计算公式=体重(kg)/身高²(㎡)
BMI<18.5 体重过低 18.5≤BMI<24 体重正常 24≤BMI<28 超重 BMI≥28 肥胖
三、定期测量腰围
腰围比BMI能更直接地反映腹部脂肪的堆积情况,是体重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指标。研究表明,腰围超标的人群患慢性疾病的风险显著增加。
根据我国相关标准规定,成年男性腰围在85-90厘米之间,女性腰围在80-85厘米之间,是中心型肥胖的前期;若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则已经达到中心型肥胖标准,提示健康风险的增加。
四、平衡膳食,控制总量
健康体重取决于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的平衡。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外就餐,都要在控制总能量的基础上,保证食物多样化,一日三餐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禽畜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食物,确保摄入充足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并且做到控糖限酒。进餐顺序可以选择先吃蔬菜,再吃肉类,最后吃主食。
五、科学运动,贵在坚持
长期坚持科学运动,有利于体重的保持和体质的加强,适度中高强度运动有助于体重管理,如抗阻运动、高强度间歇运动等。但要注意不要过量运动,否则可能导致身体疲劳、受伤甚至影响免疫系统。
六、目标合理,科学减重
在制定减重目标时,速度不宜过快,一般可按照每周体重减少不超过0.5公斤的速度,在3至6个月内减少体重的5%~10%,或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设置合理目标,科学控制体重,避免快速减重导致的代谢紊乱或营养不良,减少复胖风险。
体重管理绝非小事,它是守护我们健康的坚固防线。在此,我们呼吁大家立即行动起来,重视自己的体重状况,从合理饮食、适量运动做起,维持健康体重,逐步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作者:孙萌萌
来源:沈阳市大东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编辑:刘畅 王一尘
校对:陈泽明
初审:张晔
审核:崔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