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夏秋之交,昼夜温差开始逐渐加大,但暑热未退。季节、环境、人体的特点,容易与下面几种疾病遭遇。未病要先防,得病要及时治疗。
第一,容易遭遇蚊媒传染病。
这类传染病由蚊虫传播,特别是伊蚊,叮咬人稳、准、狠,传播疾病的能力更强。蚊子叮咬携带病毒的人,也就是“带毒者”后,再去叮咬健康人时,将病毒传染给健康人。“病毒”在人体内繁殖,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发疾病。蚊媒传染病主要有,登革热、基孔肯亚热、乙脑、疟疾等等。
八月,正值夏秋季,小蚊子为自身生存也很拼,频繁叮咬人畜,吸血以繁殖后代。继而传播疾病,危害人体健康。防蚊灭蚊是预防此类传染病的关键。
要注意环境净化。及时清除积水、杂物及垃圾。经常冲洗、消毒厕所,断绝蚊子孳生的条件。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除汗渍,减少对蚊子的吸引力。露天活动时穿紧口长衣长裤,皮肤裸露部位涂些“风油精”等驱虫用品。处于蚊虫较多的环境时,要使用防蚊、驱虫用品,减少被叮咬的机率。疾病流行期间,少去蚊虫活动密度大的地方,如水体附近、草丛边缘等;不去疾病流行地区,减少遭遇疾病的风险。
被蚊虫叮咬后,当身体出现发热,浑身酸痛、恶心、呕吐等类似感冒症状时,不要掉以轻心,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及时就医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第二,容易与肠道疾病遭遇。
肠道传染病是一类通过消化道传播的疾病。有霍乱、痢疾、伤寒等,另外,夏季容易遭遇的肠道疾病,还有急性胃肠炎、食物中毒等等。
简而言之,肠道疾病的发生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夏季气候炎热,传播致病菌的昆虫和致病菌本身繁殖速度快。人如果吃了被致病菌污染的食物就容易发生疾病。二是在炎热的气候条件下食物容易变质,产生有毒物质,人吃了变质食物后容易引发疾病。三是夏季人容易贪凉,一方面容易使胃肠道菌群失衡,致病菌滋生;另一方面喝了被污染的冷水、凉菜极容易发病。
时值八月,是肠道疾病的高发病季。预防“病从口入”是关键。
要勤洗手。我们勤劳的双手容易携带细菌,指甲缝中更爱藏脏纳垢。勤洗双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可有效防止病从口入;菜板、刀具等要生熟分开。碗筷勤消毒,特别是家里有病人时;吃隔夜食物要热透。尤其要记得冰箱不是保险箱,取出食物,要加热后再吃;生食蔬菜、瓜果要浸泡、洗净,洗净的瓜果不要裸露存放;不要暴饮暴食,保护好胃肠道。
“肠道传染病”,如霍乱、痢疾、伤寒等,有发病急、来势凶、传播快的特点。发病后应及时就医,以免贻误病情。
第三,容易遭遇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以打喷嚏、流鼻涕、鼻塞、鼻痒、流泪等黏膜炎性反应为主要症状表现。每年春秋两季高发,有明显的季节性特点。过敏性鼻炎与季节相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植物类花粉过敏。
秋季花粉主要来自蒿类、豚草类等植物。这类植物的花粉小且干燥,容易飘浮在空气中,播散范围广,成为强致敏源。时值八月,正是此类植物花粉释放的高峰期,成为过敏性鼻炎发作的主要威胁。
过敏性鼻炎发作时,除打喷嚏、流鼻涕、鼻塞、鼻痒等鼻部症状外,眼部表现发痒、流泪、红肿等类似结膜炎症状;有人会出现咳嗽、气喘、胸闷、头痛等呼吸道、全身症状。
过敏性鼻炎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一旦出现症状,不要硬扛。应检查过敏原因,给予干预治疗。
个人防护方面要远离花草密集区域;减少接触花粉的浓度,比如戴口罩、墨镜等;保持鼻腔温润,温润的鼻腔抗病能力强。秋季皮肤粘膜容易干燥,经常清洗鼻腔,对预防疾病大有裨益。
第四,高温中暑仍不能小觑。
八月,夏秋之交,天气会逐渐转凉,但“三伏”未尽,暑热未消。俗语就有“秋后一伏热死人”的说法。这段时间,太阳辐射依然强烈。地表累积的热量达到高峰。白天的最高气温,特别是午后时分,依然可能达到35℃以上,因此中暑的风险依然存在。
如果在高温环境中活动,身体出现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心跳加快,恶心、呕吐、四肢无力,动作不协调时,要考虑到中暑的发生。
预防中暑的核心是避免高温暴露、及时补水和降温。应避开高温时段出行。外出时,要准备好遮阳帽、太阳镜、穿着柔软透气的防晒衣,保护好裸露的皮肤。身体大量出汗后,注意及时补充水分。家中应准备点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祛暑丸等防暑药品,方便应急时使用。居住环境除使用空调、电扇等电器设备降温外,白天应拉上窗帘阻挡阳光,晚上或清晨开窗通风。
作者:史新巍
来源:沈阳市卫生健康服务中心
编辑:李涵 陈雅梦
校对:陈泽明
初审:陈阳
审核:崔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