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此时高温湿热达到顶峰,中医养生注重“防暑湿、护阳气、养脾胃”。核心原则是顺应自然,避开暑邪侵袭,同时调节体内阴阳平衡,为秋冬健康打下基础。
一、防暑湿,避外邪
大暑的“暑”多夹“湿”,易导致人体出现乏力、头晕、腹胀等不适,需重点防范:
1.避免高温时段外出:上午10点至下午4点尽量减少出行。
2.防湿邪侵袭:避免长时间处于潮湿环境(如淋雨、空调直吹)。
3.室内通风降温:使用空调时温度不宜过低,避免室内外温差过大引发感冒。
二、调饮食,养脾胃
大暑时节脾胃功能易受湿热影响,饮食需遵循“清热利湿、健脾益气”原则:
1.多吃清热解暑食物:如绿豆、西瓜、苦瓜、冬瓜、丝瓜等,可清热泻火、利尿祛湿。例如绿豆汤、冬瓜海带汤。
2.兼顾健脾护胃:湿热易伤脾胃,可适当食用山药、莲子、小米、南瓜等健脾食材。
3.忌生冷油腻:少吃冰饮、凉菜等生冷食物,以免损伤脾胃阳气;减少油炸、甜腻食物摄入,避免加重湿热。
4.补充水分与盐分:出汗较多时,可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补充电解质,避免脱水或中暑。
三、调作息,护阳气
大暑需顺应“昼长夜短”的特点,合理安排作息,保护阳气:
1.保证充足睡眠:尽量早睡早起,中午可午休30分钟左右。
2.避免过度耗阳:减少剧烈运动,以免大量出汗损耗阳气和津液,可选散步、瑜伽、太极拳等温和运动,傍晚进行最佳。
四、调情志,防“心躁”
大暑对应中医“心”脏,高温易使人烦躁、易怒,需注重情志调节。
五、穴位按摩,辅助养生
1.合谷穴:位于手背虎口处,按压可疏风解表、缓解头痛,预防中暑。
2.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按摩可宁心安神、缓解胸闷、恶心,适合夏季心烦或胃肠不适时使用。
3.足三里穴: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常按可健脾和胃、增强免疫力,改善夏季食欲不振。
大暑养生关键在“平衡”——既要防暑降温,又要避免寒凉伤阳;既要祛湿,又要兼顾健脾。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饮食、作息和运动,才能平安度过暑热期。
作者:陈 婧
来源:沈阳市第九人民医院
编辑:李敏 谭嵘
校对:陈泽明
初审:蒋立柱
审核:崔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