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是流感等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与新冠肺炎叠加,增加了防控难度。为此《健康沈阳·头条号》结合秋冬季疾病发病特点,推出围绕重点领域、重点人群、重点疾病的系列科普,及时开展秋冬季疾病预防控制的健康宣传,提高居民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健康管理能力,养成疫情常态化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健康素养水平。
金秋九月,秋高气爽,硕果累累,所有人在感受丰收的喜悦;也有一部分慢性呼吸道疾病及免疫力低下人群,因为气温下降,昼夜温差大,出现原有疾病的加重,或者出现新发的咳嗽、咳痰、发热等症状,甚至出现胸痛、呼吸困难以及咯血等,考虑可能是气道或者肺部感染,建议及时就诊。
秋冬季好发疾病有哪些?
1.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简称“上感”,广义的“上感”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的总称,狭义的“上感”又称普通感冒。免疫功能低下者、儿童是易感人群。通常在季节交替和冬季、春季发病。上呼吸道感染主要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传播,也可通过被污染的手和用具传染。普通感冒表现为咳嗽、流涕、打喷嚏、鼻塞等症状,可伴有低热;以咽炎为主的上感表现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咽痛、发热、声音嘶哑、畏光、流泪等。通常上呼吸道感染的病情较轻、病程短、可自愈,且预后良好。但也极少患者会引起严重并发症危及生命。因此,患者在出现症状加重时,如持续高热、呼吸困难、咯血等时请及时就医。
2.社区获得性肺炎
社区获得性肺炎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社区获得性肺炎好发于冬春季,肺炎支原体和肺炎链球菌是我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的重要致病原,社区获得性肺炎主要通过飞沫传播、上呼吸道定植菌的误吸、肺外感染部位的血源传播等途径感染。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气促、胸痛、发热、乏力、肌肉酸痛。血白细胞计数>10×10^9/L或<4×10^9/L。胸部影像可见新出现的斑片状浸润影,治疗上应尽早进行抗感染治疗。
3.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简称慢支,是由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导致的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本病发生与吸烟、有害粉尘、烟雾(生物燃料)、大气污染等的长期刺激有关。此外,病毒、细菌,或致敏源、气候变化等均可致患者发病。慢性支气管炎起病缓慢,病程长,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或更长时间,连续2年或2年以上。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一般以晨起咳嗽为著,咳痰一般为白色泡沫样或浆液样,偶可带血。喘息明显者,可能伴发支气管哮喘。若伴有肺气肿时,可表现为活动后气促,也可能是疾病进展到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阶段。慢性支气管炎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对症治疗包括镇咳、祛痰和平喘。当患者合并感染,则需进行抗感染治疗。
4.哮喘
哮喘即支气管哮喘,是以气道出现慢性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的慢性气道疾病。哮喘发作的先兆症状多为鼻塞、打喷嚏或眼痒,发作时可出现喘息、气急、哮鸣音、胸闷及咳嗽。上述症状多可自行缓解或用平喘药物治疗缓解。遗传和环境(花粉、油漆、食物、药物、吸烟、运动等)是哮喘患者发病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肺功能、过敏原检查有助于诊断。哮喘不易根治,应长期规范化管理和治疗。
如何预防“多病之秋”?
1.合理膳食,多饮水。秋季饮食要根据自身的体质来选择,应季蔬菜水果不可少,多吃酸味果蔬,如:橘子、柠檬、西红柿等;尽量减少冷热不分开的饮食坏习惯,不吃生冷食物,不暴饮暴食,多喝些滋阴润肺的粥品,例如百合粥、银耳粥、莲子粥等;保证饮水,促进新陈代谢。
2.调整起居,及时增添衣物。秋季昼夜温差相对较大,气候变化无规律,日常生活中要及时增减衣物;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合理安排休息时间,以保持充沛的活力。
3.室内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有哮喘病史的人尽量不要与致敏因素接触,已知过敏原者更应杜绝接触;勤洗手,勤晒被褥,讲究个人卫生。
4.适当运动,提高身体素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避免久卧不动,以改善呼吸系统的机能,增强对寒冷和疾病的抵抗力。
【本期专家】
刘红丹,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副主任医师。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急诊分会常委;沈阳医学会急诊分会委员。专业特长:急诊及重症医学,擅长急危重症的抢救及治疗,在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呼吸机的应用、各种类型休克抢救、心力衰竭及急性心肌梗死抢救、急性脑血管病以及多发伤、复合伤抢救等方面经验丰富,成功指挥多次重大抢救。
编辑:冯 雪 朱天乐 审核:徐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