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党建工作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堂 | 心力衰竭患者的福音——心脏康复治疗
来源:宣传处 2020-08-17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严重心脏疾病的最后阶段,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特点。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一病区科主任、主任医师王艳丽提示您:疫情期间更不要忽视心脏的健康。

心衰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气短、下肢水肿、夜间不能平卧、胸腔积液甚至心包积液等。多数心衰病人反复发作,多次住院,给家庭及社会增加了许多负担。很多人认为运动可诱发或加重心衰,不愿运动也不敢运动,然而长时间的休息或静止可导致骨骼肌萎缩、使运动耐量进一步下降、静脉血栓形成、肺栓塞、褥疮和症状加重,心脏功能进一步减低,形成恶性循环。其实早在1979年,美国就有医学家报道了运动康复治疗对于心衰患者是安全的。2005年欧洲心脏病协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建议运动康复是慢性心衰患者有效的二级预防措施。2009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AHA成人慢性心衰治疗指南把运动康复列为慢性稳定性心衰患者ⅠB类推荐。


  运动康复真的对心衰病人有好处吗?我们用随访数据说话:多个大型临床试验随访得出的数据显示:运动康复可降低全因病死率和住院率达11%,降低心衰住院率达15%,使冠脉疾病总体死亡率下降27%,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31%。

我们进行心脏运动康复不仅能延缓疾病的进展以及改善疾病的预后、提高无症状的运动耐量及整体的生活质量,还能帮助患者克服因缺乏运动引起的心血管及肌肉骨骼系统的限制性,提高运动性、独立性、心理愉悦感、重返社会和工作岗位,改善心血管危险因素,减少未来家庭-病房护理的需求。具体来讲运动康复对于慢性心衰患者的作用效果:提高运动耐力,改善内皮功能,降低交感神经张力、提高骨骼肌力度和耐力、提高心排出量、改善左室重构、改善左室射血分数及左室舒张末期容量、降低血浆神经激素水平、改变骨骼肌组织学特点、抗炎作用。从生理学角度来看,运动康复对慢性心衰患者作用更加深入,包括TNFα、1L-6、MMP-1、MMP-9等还可以抑制内皮细胞凋亡。运动康复可以通过提高骨骼肌毛细血管密度、提高骨骼肌线粒体氧化酶的活性、增加Ⅰ型肌纤维。阻力运动可以扩大动脉管径,而对管壁厚度影响不大。目前认为:运动康复具有改善慢性心衰患者几个重要临床终点作用、改善生活质量。

对于慢性心衰患者,运动还是存在一定风险的,所以必须严格掌握运动康复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需在医生严密监控下进行,在进行运动康复前进行运动试验测试都是保证运动安全的必要因素。由专业的临床医师根据运动试验的结果制定运动处方,包括:运动种类、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

运动方案实施分3个阶段:

1.在心电、血压监护、医生严密观察下进行,多在医院完成;

2.须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包括对运动康复知识的培训、营养指导、疾病知识的培训及让患者了解依从性的重要性,在医院完成;

3.家庭康复计划,如成功完成了前两个阶段运动训练而未出现任何负面事件,安全性已经建立,可给予其继续的家庭运动计划,电话或门诊随访。

慢性心衰的运动康复包括:热身、有氧运动、阻抗运动、恢复运动,同时可进行柔韧性训练、平衡训练。心脏康复中心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基于患者心衰的诊断、运动能力、潜在的限制运动的合并症、年龄、性别、运动经验、各项辅助检查,根据运动负荷试验检测出的患者的运动能力、心力储备能力而制定安全有效的运动处方,在严密心电、血压监护下进行运动康复。同时在五个方面管理好心脏,即药物、运动、心理、营养、戒烟(心脏康复五大处方)。

总之,心力衰竭是一种长期慢性、高风险、预后不良的疾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进行运动康复治疗,是延缓疾病进展、改善生活质量,保证患者重新回归社会的有效措施,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运动是健康的保障,心脏疾病的治疗离不开心脏康复。

【本期专家】


王艳丽,沈阳市第十人民医院心内科一病区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硕士。主要专业方向为冠心病内科治疗与预防及心脏康复治疗,同时对于疑难心包积液的诊断及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编辑:冯 雪  朱天乐  审核:徐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