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为临床中常见的慢性难治疾病,通过对《黄帝内经》等经典理论的研读,笔者主张将消渴病分为脾瘅期、消渴期、消瘅期进行辨证论治,并认为: 脾瘅期除包括糖尿病前期外,还包括代谢综合征等具有类似症状的疾病; 消渴期指临床糖尿病期,患者血糖异常达到糖尿病标准; 消瘅期则包括糖尿病并发症阶段和糖尿病伴发疾病状态。
今天我们主要了解一下脾瘅期。
脾瘅即脾热,由于津液在脾,复因五气之溢而出现口甘,脾运受伤,脾转输五谷之气能力下降,津液停滞在脾,促使脾热转输加快,使胃纳增加,食欲更加增加,导致肥胖也不断加重。脾胃有热,转输纳入加快,从而出现易饥多食肥胖的恶性循环。类似于高胰岛素血症出现肥胖,肥胖又加重高胰岛素血症的恶性循环状态,即糖尿病前期的特征。
脾瘅期所患有疾病,可以是脂肪肝、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病、高尿酸血症、葡萄糖耐量异常、空腹血糖受损及代谢综合征等。干预措施可采取少食加活动,达到减肥恢复健康的目的。对于“空腹血糖高”的患者,考虑是胰岛素分泌不足,其原因可能是周围炎症浸润,造成胰岛细胞受损,不能正常产生胰岛素; 也可能机体自身的免疫识别出现问题,抗体攻击胰岛细胞所致。因此从清热和活血方面去治疗,选用广木香、当归、益母草、赤芍、川芍为主。“餐后血糖高”可能是胰岛素受体数量减少,或者胰岛素受体灵敏度降低,以致胰岛素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可选择从健脾燥湿方面去治疗,进而达到降糖作用。
根据笔者多年临床经验,黄芪伍山药,苍术配元参,一阴一阳,一脾一肾( 黄芪补脾,山药益肾; 苍术健脾,元参滋肾) 应用于治疗糖尿病,可有降低血糖,减除尿糖之功。对于虚热证为主患者,白芍、五味子、生地黄、麦冬、玄参、乌梅等药,甘酸化阴生津补液,且能除热;遇肾阴亏损证为主,习用汁多腻补之品,如黄精、玉竹、山茱萸、枸杞子、肉苁蓉、菟丝子、续断、熟地黄等。虚寒证患者临床少见,宜壮火、补虚、固脱、填髓之剂,习用肉桂、附子片、巴戟天、补骨纸等。
典型案例:患者孙某,男,38岁,健康体检发现血糖异常,无口干渴 、多饮、多尿,时有自汗、口苦症状,嗜食肥甘厚味。 血 压 135/80mmHg , 体重指数 (BMI)=26.1kg/m2,腰臀比(WHR)=0.96 ,空腹血糖 6.5mmol/L,OCTT2h血糖:9.6mmol/L,血空腹胰岛素:23. 3mU/L ,总胆固醇(TC):5.38mmol/L,甘油三酯(TG):3.26mmol/L,二便正常,舌淡红、胖大,苔黄腻,脉滑。
辨病:脾瘅( IGT),辨证:湿热内蕴,兼有气虚,治以:清热燥湿,健脾助运,处方:
白芍 15g,黄连6g,玄参15g,麦冬10g ,苍术10g,黄芪10g。
并嘱患者饮食控制,加强运动。治疗1周后自汗、口苦消失,调整汤方继续治疗,8周后血压 120/75mmHg ,体重指数(BMI)=25. 1kg/m2,腰臀比( WHR)=0.89 ,空腹血糖5.2mmol/L,餐后2h血糖 7.6mmol/L,总胆固醇(TC):4.69mmol/L,甘油三酯(TG) :2.07mmol/L , 提示血糖恢复正常,血压、BMI等均有一定改善。嘱患者继续饮食控制、运动,定期复查血糖等。
总而言之笔者认为辨治糖尿病根据临床之证,处方用药,宜为活用,切忌偏一,阳性药中少加阴性药,阴性药中少加阳性药,则协调阴阳,主次分明,其效益彰。
【本期专家】
富红梅,沈阳市中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中医师。辽宁省名中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现代中医杂志专家编委,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内分泌学会副主委,辽宁省中医药糖尿病学会副主委,辽宁省中西医结合血栓病学会副主委,辽宁省中西医结合肾病学会常务委员,沈阳市中医药糖尿病学会主任委员,沈阳市中医院首席专家。擅长治疗糖尿病、糖尿病合并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高脂高粘高尿酸血症、更年期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甲状腺疾病、性腺功能失调、顽固性失眠、肥胖等内科疑难杂症;以及对抗衰老治疗,疗效显著。
编辑:冯 雪 朱天乐 审核:徐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