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更希望提高生活质量,提高生命质量,也更关注自身健康,更珍惜生命价值。治未病主要从事体质辩识、健康咨询、开展中医治疗项目,为广大群众提供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养生保健服务。
春天是草木萌发,万物生长的季节。中医认为,肝和是人体的“生命之树”。《黄帝内经》中说,肝“通于春气”。春季养肝正当时,养肝就等于养命。
学会这6招,保肝护肝,过好春天。
1.起居:早睡早起
《黄帝内经》讲:“人卧血归于肝。”人在进入睡眠状态时,血液就会到肝脏去报到。肝脏得到血液的滋养,才能排出一天的毒素。熬夜,对于肝的损害最大。因此,人一旦睡不好,就容易面色暗黄、眼周青黑。甚至脱发掉发、暴躁易怒、记忆下降,这都是肝出了问题。《黄帝内经》里说:“春三月,夜卧早起。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早睡早起,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能够有效化解肝脏疲劳。
2.情绪:平静不怒
《黄帝内经》说:“肝病者,令人善怒。”肝血不足,使得肝阳上升太过。只要稍稍遇到刺激,就容易发怒。急躁易怒,是中医诊断肝阳上亢的主要依据。“怒”,是历代养生家最忌讳的一种情绪。《黄帝内经》讲:“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怒气一发,证明肝火过旺、无处宣泄。肝主情志疏泄,肝气不顺,足以伤全身。春季养肝,先要学会制怒。控制自己的情绪,不生闷气。努力做到心平气和,是对肝脏最大的保护。
3.运动:轻柔舒缓
春天是阳气生发的季节,运动锻炼应适度。春季运动,以不出汗或少出汗为宜。高强度的运动,津液耗损过多,反而会损伤人体阳气。《黄帝内经》说:“被发缓形,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就是运动时,要选择宽松、透气的衣物;广步于庭,就是只在庭院里活动,不必做激烈的运动。散步,有助于振奋精神,促进气血流通。适应春天阳气的生发,提高肝脏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适宜春季的运动还有慢跑、太极拳、太极剑等。有助于人们舒展筋骨,使肝气最大程度地得到宣泄。
4.饮食:少辛多酸
《黄帝内经》中说到:“酸入肝。”五味之中,酸是属于肝的味道。春季,果实尚未成熟,味道尝起来是酸的。肝所对应的季节是春季,在五味为酸,顺应了自然的规律。酸味有收敛的特性,能够克制肝火的燥郁。春季不妨吃一些味酸性平的食物:枸杞、大枣、菠菜、荠菜、菊花、玫瑰花等。帮助我们清肝火、疏肝气。
此外,用酸枣仁泡水,也有宁心安神、养肝助眠之功效。
【春季护肝汤】
荠菜被称为“护生草、净肠草”,有疏肝养肝的功效;猪肝补血,枸杞明目,适合春季护肝食用。
材料:猪肝100克,荠菜100克,菠菜100克,枸杞子20克,生姜4片。
做法:
(1)菠菜、荠菜焯水备用;
(2)猪肝切片,用盐腌制,挂水淀粉糊;
(3)开水中下入焯好的菠菜、荠菜、枸杞等食材,最后放猪肝煮熟即可。
5.环境:远离烟火
春天昼夜温差变大,环境也变得干燥。对于人体来说,无异于火上浇油,助长了肝火的旺盛。《黄帝内经》说:“肝受血而能视。”肝脏的血气是否充盈,直接影响到人的视力。古人总结几种伤眼又伤肝的恶习:极目远视,熬夜读书,久处烟火,泣泪过多。
尤其要注意是“久处烟火”。厨房里不仅有明火,还有蒸汽湿热。火热、湿热,这些都会伤阴,造成肝火上扬。春季养肝,要远离这样的湿热环境。注意用眼卫生,避免消耗肝阴。
6.刮痧、按摩、游走罐:疏肝解郁 强身健体
养肝护肝有两处关键穴位:
(1)合谷穴:两手大拇指交叉,大拇指碰到的位置就是合谷穴。
(2)太冲穴:脚部第一趾骨与第二趾骨交界的前方凹陷处,就是太冲穴。
这两处穴位配合按摩,有护肝保健的功效。只需以自身能够承受的最大力度,顺时针按揉。每天可以按多次,每次一分钟左右即可。
刮痧、游走罐
春季肝气最旺,主导整个人体,肝火旺会让人出现头晕胀痛,面红耳赤,五心烦热,心烦气躁,睡眠质量下降,甚至失眠,耳鸣耳聋,还伴有眼睛红肿,眼干,眼涩,视物模糊,分泌物增多,女性肝火旺会出现月经推迟,血量减少,痛经象。我们应泻肝火,逆着经络刮痧,用刮痧板或火罐从大腿中线根部推至膝盖处。两次的频率建议间隔5到7天的时间,而且每次治疗的时间控制在30分钟左右。儿童及老年体弱的患者,时间应控制在20分钟以内,而且刮痧的时间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平时注意休息,避免受寒。
来源: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治未病中心
编辑:冯 雪 朱天乐 审核:徐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