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新闻中心 政务公开 政务服务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党建工作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卫生健康发布
【战"疫"故事】——重生记——十六天
来源:宣传处 2021-01-25



十六天,我们可以做什么?也许是隔离?也许是居家休息,也许是没休完的假期,寒冬来临,疫情下的沈阳,又开始了紧张和沉闷!作为中心医院的护士我想我们该为家乡做点什么!

2021年1月2日,怀揣着医院领导的期望有幸参加守卫家乡的抗疫工作!晚上21:00,集合到酒店,医院的领导为大家准备了充裕的后勤物资,让我们踏实安心去参加战斗!第二天分配任务结束,我们主要负责的对象是一位重新冠患者!当日她的病情急转直下,紧急行气管术,留置胃管尿管,锁骨下深静脉穿刺,俯卧位通气,机械通气治疗!一切都紧张了起来!我们也开始了16天惊心动魄的生命争夺战!每天需要提前一个小时到岗,因为穿脱防护服需要很长的时间,一遍又一遍地洗手,一次又一次的检查,漏气实验,口罩密封,每一层防护的确定,提醒和监督同组成员的每一个流程!强效的手消液,把手上的皮肤刺得生疼,密不透风的手套加上消毒液刺激使得皮肤长了湿疹,破溃的湿疹加上消毒液刺心得疼痛!但是这些还是可以克服的小困难,真正的挑战是工作方式的改变,厚重密不透风的防护服,是原来简单的工作变的难上加难!不可以上厕所,不可以扭头,不可以自由的呼吸,密封的口罩让你的呼吸变得会比平常费力许多,即使有敷料保护的鼻梁耳朵开始出现了破溃,护目镜的保护,使得原本就带眼镜的我,更是不能适应!



如果说这些困难是小试牛刀,那么真正的挑战在于日常的护理工作,ICU本就是高强度的工作,任何疏忽大意都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后果,一方面需要严密的防护自己,另一面需要紧张繁重的工作,这是不小的心里压力!由于这个患者是需要机械通气,气道开放的患者,吸痰的时候会有喷溅飞沫传播,对于平常这可能是简单的操作,而此时确是这是极其危险操作,任何防护疏漏都可能会感染!国家队专家组,更是会对护理工作严格要求,俯卧位通气,对于平时的工作都对体力、技术、配合有很高的要求,而此时更是如此,我们既要保持步调一致,都要保证管路安全,而且还要保证治疗护理不能中断,持续的一个姿势会让你腰酸背痛不能自己!

每个班次在更换完防护装备进入病区,就开始了六个小时高强度的工作!首先是交接班,我们需要了解患者上一个班次治疗和护理情况,每次记录的注意事项都会有好几篇,从患者的病情变化,用药情况,饮食二便,到患者调整体位血氧的变化,俯卧位前,俯卧位后,座位,侧位,变化,到患者对于护理目标的完成以及不良变化,还有患者药物的精确控制,镇静、镇痛、升血压、降心率、抗凝、电解质补充十多种药物都需要严格控制,一个疏忽都会导致病情的连锁反应,都会导致治疗和护理前功尽弃!对于药物的使用和控制是苛刻的,来不得一丁点儿的马虎!



经历机械通气和一系列的治疗和护理,患者终于病情稳定,可以摆脱呼吸机,更换好流量吸氧!此时对于护理工作却是需要更多的展示。除了之前的护理还要增加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对于普通患者早期的康复会简单,但是对于新冠的患者却是极其危险的挑战,因为病情随时都会发生反转,从患者的坐位,床边坐位,轮椅,站立,到简单的动作,一步步的进行,就像是教孩子走路一般,身体的虚弱,对氧气的高度依赖,甚至有时候都需要带着无创呼吸机还进行康复锻炼,携带高流量吸氧康复更是家常便饭!就这样经过一周时间不间断的努力,患者终于可以迈出了重症病房的第一步,同时也极大的增加了患者康复的信心!病情也在一步步的好转,渐渐的可以走出20米的距离!我想这20米包含了整个重症团队多少的付出与汗水!

渐渐的患者也开始有信心,也开始和我们交谈,还能和家属打电话,总能听到患者对于我们的感激,还有患者家属的感谢,一个家庭正在慢慢的回到正常!

1月18日,专家组经过评估,患者顺利转出重症病房,进入轻症病房进行下一步治疗和护理!我们的心在这一刻终于可以松懈一刻!当把患者送到明亮阳光普照的轻症病区,整个人都变了,整个脑海里都盛开着向日葵!回头看看满怀信心,乐观积极充满微笑的患者,我知道这一切———都值得!

16天,是这样的短暂,16天又是如此的漫长!短暂到白驹过隙弹指一挥间,漫长到惊心动魄,生死一瞬间!加油!等待清零的那一天!

作者:沈阳医学院附属中心医院ICU护士王晓华


编辑:朱天乐  审核:徐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