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新冠病毒肆虐,大半个中国仍然笼罩在疫情阴影之下,疫情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对于我来说,这种感觉更要加倍。我叫刘晴,是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的医生,我在医院的最前线——发热门诊工作。
2月3日,是我工作八年来最难忘的一天。我接诊了一位从外地旅游回沈独自来到医院的杨阿姨,她虽然没有发烧,但已经咳嗽十天,周身不适。通过仔细问询和初步检查,经医院专家组会诊后判定杨阿姨为疑似病例,应马上收入隔离病房。看似病情稳定的杨阿姨,肺CT已经有多发外周带磨玻璃阴影,非常典型,血氧饱和度96%。杨阿姨始终不让自己的女儿来医院,她说自己怎样都没有关系,但是女儿还有孩子需要照顾。身为一名医生,见惯了生离死别,但这句话还是触动了我的心。表面看,我们挽救的是一个人的生命,其实背后是保护了一个家庭,关系到很多人的喜怒哀乐。
急诊室主任王晔把我、护士还有患者送到发热病房,就这样我在隔离病房的五天四夜开始了。主任还为我们送来了矿泉水、水果、牛奶、香肠以及各种防疫物资,还有医院为我们准备的抗病毒鼻喷剂和增强抵抗力的冲剂。那时很多医务人员都很害怕,担心自己倒下,更担心把病毒带回家。本来发热门诊就是四班倒,工作强度很大,如果安排其他大夫来轮流监护杨阿姨,那样的话同事们只能三班倒,连下夜班之后休息都保证不了。为了避免其它医务人员感染,减轻同事们的负担,我主动要求肩负起连续监护的任务。
2月的沈阳依然零下20来度,寒风刺骨。由于隔离病房不能开空调,需要保持通风,我只能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工作。浑身发冷,口罩卡破了鼻子,反复洗手后的双手已经有了冻伤,我依然选择坚守。为了节约时间,防止感染,除了吃饭、上厕所,其余时间甚至睡觉都是戴着好几层手套、身穿防护服"全副武装",丝毫不敢松懈,随时观察杨阿姨的病情变化。我每次去给她查体时,都会跟她聊天,减少杨阿姨对疾病的恐惧和焦虑,给她一定可以康复的信心。我同时也承担杨阿姨的咽拭子采集工作,这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医疗操作。为确保采样的准确性,每次必须将棉签伸入咽喉深部。因为患者由于咽反射随之而来的咳嗽,我会直接接触到大量的气道分泌物,分泌物中病原体含量极高,防护只要有一丝疏忽都会造成巨大的感染风险。虽然有那么多关于新冠状病毒传染途径的说法,可这背后的真相是:我们至今都没有对这个病毒有深入的了解。这不仅仅是医生的无力,更是人类的无奈。我有担忧,但没有害怕和胆怯,工作中我一直很谨慎。我是医生,我愿意为患者冒险。医生的勇气和冒险,并不是一昧的鲁莽和无知无畏——严格按照医疗操作规范,既可以保护自己,也可以保护患者。在我看来,专业知识和医生天职是战胜恐惧、规避感染、帮助患者最有力的武器。
幸运的是经过三次的核酸采集,五天的焦灼等待,检测结果都是阴性,杨阿姨症状改善,肺CT也明显好转。我们和杨阿姨都松了一口气,经疾控中心与院方商议决定送杨阿姨回家继续接受医学观察。送走杨阿姨后,五天处于紧张状态,没有一天睡安稳的我,身心疲惫。院里非常贴心地为我准备了休息的房间,终于可以洗澡,好好睡一觉。真的非常感激这期间医院领导给我了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
作为一名医生,我非常荣幸参加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这次经历成为我人生中很宝贵的回忆。为患者冒险是医生的责任,无论有多少困难都没有理由和借口去推托,这是职业与生俱来的责任,也是医生职业价值所在。如今疫情复燃,我依然工作在医院的最前线——急诊室,依然主动报名继续支援发热门诊,我为自己的选择感到骄傲。
撰稿: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医生 刘晴
来源: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
编辑:朱天乐 审核:徐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