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卫生健康发布
【我的战"疫"故事(55)】——这一次换我来守护
时间:2020年07月08日 来源:宣传处
[字体: ] 打印


我叫徐鑫帅,是和平区卫生工作者协会的"95后"小伙子。2003年非典疫情发生时,我还是个小学生,学校里组织观看抗击非典的纪录片,医务人员奋不顾身抗击疫情的事迹深深触动了我,从那时起,我就想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

今年年初,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沈阳市和平区成立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我成为了指挥部现场的一员。当我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全副武装地到高速下河湾站、雪莲街站现场查看高速封闭情况,那一刻,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名战士,披上战甲冲上了战场,身后是要守护的家园和亲人。

1月29日,我们区要设立隔离宾馆,我被选派参加隔离宾馆的选址及运行工作,领导和前辈们反复叮嘱我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只有保护好你自己才能去保护别人,因为刚刚组建隔离宾馆,也正逢春节期间隔离宾馆内部没有服务人员,我扮演起服务员的角色,进行隔离宾馆的食物、饮用水供应等大大小小的后勤保障。

2月26日,我转战疫情防控的最前线——沈阳桃仙国际机场,成为和平区桃仙机场接机工作组组员参与国际返沈航班的接机工作,我们机场工作组的主要工作是对国际抵沈住在和平区的乘客进行管控,对乘客进行基础信息的核对登记,做好解释工作,将乘客安全转运至和平区集中医学隔离宾馆进行集中隔离。

记得在去机场的前一天,我还在和平区疫情防控指挥部值夜班,接到领导发来的信息说:"帅啊,咱们明天早上7点区政府集合出发去机场对抵沈航班进行分流管控"。当听到这个消息时,我说不怕也是假的,但有了在隔离宾馆的经历之后,心理上还是有一定的承受能力。我们身穿防护服,头戴护目镜,因为怕给机场内出入乘客造成恐慌,我们只能在机场外部对国外返沈人员进行管控。沈阳的冬天格外的寒冷,最低气温在零下20℃左右,每天我们工作12个小时,当穿上隔离服后,整个人都变得笨重、迟钝,原本很简单的动作变得复杂。起雾的防护眼镜使眼前一片模糊。为了节省医用物资和时间,我们在工作期间坚持不吃不喝水避免如厕;防护口罩在每个人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勒痕,呼出的热气在口罩上结出水珠,畅快的呼吸都是奢望;室外登记地点处于风口加之天气寒冷戴着胶皮手套的手被冻得僵硬、红肿。在整个2、3月份是我每一天都要经历的过程。

有一次,我们负责接转集中航班,那是一架200多人的大飞机。我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及未成年人搬运行李,归国人员带回来的都非常的多,每个人的行李箱都非常的沉重,转运大客车行李厢空间也非常有限,为了节省更多的空间装行李,我钻进行李厢内,把行李一个个整齐的排好,防护服和护目镜给搬用工作增加了难度,我的头部经常撞到车厢的铁皮上,不一会防护服里面已经汗流浃背,呼吸困难,护目镜上已经全是水雾和水珠,没多长时间汗水就会顺着护目镜边缘流下来,橡胶手套里已经能看到汗水,我不断地给自己鼓劲,一直装了八辆车的行李,腰都直不起来了。可看到归国人员感激的笑脸,我真心觉得这份辛苦是值得的。

121天里,我一直奋战在疫情防控战场,哪里最危险、最需要人,我就冲到哪里。曾有人问我:"小帅,你就是各社会组织的"临时工",既没有编制,挣得也不多,为什么这么拼命?"怎么说呢,我也说不出豪言壮语,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要努力做到最好,做到问心无愧。我们'90后'和'70后'、'80后'有着一样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们要从上一辈手中接过大旗,用肩膀扛起责任。小的时候别人守护了我,现在换我来守护大家了。战"疫"的日子短暂又漫长,在前线的每一天,我都觉得非常珍贵。我自豪地想,当我以后有了下一代,我也会骄傲地告诉他,当年那场抗疫大战,我也是其中的一名战士。

撰稿:沈阳市和平区卫生工作者协会 徐鑫帅

来源:沈阳市和平区卫生健康局

编辑:朱天乐  审核:徐  江



主办单位: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网站标识码:2101000009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南堤西路529-2 联系电话:024-81054073 邮编:110003

辽公网安备 21010202000465号 辽ICP备18010395号-1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