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报道
[健康报辽宁记者站]冯伟:“累的尽头是新的生命和畅快的呼吸”
时间:2020年02月22日 来源:宣传处
[字体: ] 打印

 

    “危重病人2月3日转入ICU,经过大家努力治疗,今天成功脱机拔管转出至普通病房!大家很开心,但病人有些抑郁,我告诉她,你已经跨过了最大的坎,未来会一片光明。”这是辽宁首批驰援武汉医疗队成员——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冯伟昨日发的朋友圈,“我们会给每一个病人点起一束光,照亮他们未来的路!”

    1月26日,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兼急诊科主任冯伟作为总队长带领第一批支援武汉的辽宁医疗队出征。

    主动报名之前,冯伟不是没有过犹豫。多年重症科磨炼他对自己有信心,前路艰难他也无惧,唯一担心的是爸爸的病。去年底查出患肺部肿瘤、坚强的挺过26次放疗、3次化疗的老爸最了解儿子上前线的渴望,支持他的决定。但这种支持化成纠结撕扯着他的心,走出父母家的那一刻冯伟泪水决堤。

    他在日记中写到:在大疫面前必须有人担当,我一直觉得没有打过枪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作为一名重症医生我义无反顾!能上前线这辈子我没白活!只是对你不起,下次化疗不能陪着老爸了。


    

冯伟和团队支援的武汉市蔡甸区人民医院是该区域唯一一家设有ICU的医院,所以这个区域大部分的重症患者都集中在这里。作为一家区级医院,一下子接诊这么多的重症患者,压力就不用说了。辽宁医疗队刚到的时候,这里的医护人员已经不堪重负,防护用品有限,他们承受着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我来的时候迅速看了一下医院的感染、防护、救治方面的情况,下了一个决心,为了打一场有效的持久战,必须把那些有安全隐患的,不符合重症治疗规范的地方规范好”冯伟说。对他来说,抢命不是脑袋一热的热血之举,它是科学的操作,是前瞻性的考虑。科学、有效才是打赢这场战役的必要手段。

    从接手重症救治以来,他马不停蹄的进行队员培训、科室改造、ICU查房、院内会诊,还跟着医生一起倒班,帮助患者俯卧位。他每天“扎”进隔离病房,身穿防护服不吃不喝围在危重患者床前,早期插管、肺复张、俯卧位,运用自己的知识抢救多名重患。国家专家组高度肯定并明确表示:蔡甸区医院的重患不需要转诊,并邀请辽宁重症团队参与北京协和、广州中山医大等重症团队的国家科委相关疫情两项研究。


    

2月9日凌晨4点,睡梦中冯伟被电话铃声惊醒。“主任,快来,病人心脏骤停了!”。一位30岁的武汉女医生,被患者传染上了新冠肺炎。隔离治疗了两周,病情恶化,出现呼吸衰竭,心跳骤停。心肺复苏30分钟,心电监护上的那道直线终于有了起伏。气管插管!俯卧位通气!肺复张!所有能做的治疗效果均不理想!采用体外膜氧合肺(ECMO),是患者唯一的希望。冯伟紧急联系院长,协调拥有这项技术能力的武汉中南医院ECMO团队前来救治。

    目送中南医院的救护车开走,冯伟流泪了,十多个小时的生死时速,最终,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刹住了这趟死亡列车。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陆续有患者从ICU里转出,这让冯伟无比开心,一直以来像皮筋一样一直紧绷着心有了跃动的弹性。这次驰援武汉他最大愿望和最重要的使命有两个:一个是在疫区不辱使命,完成好救治任务;再有,便是带领咱们辽宁的队员,零感染,安全回家!


    

2003年SARS疫情时勇挑重的发热门诊主任如今化身守护疫区重患的尖兵。我们发现近二十年来,他竟总是冲在最前面的那一个。2009年,他带头组建重症医学科,创建之初亲自值班不辞辛苦,带领团队脚踏实地,远赴北京协和,华西医大进修学习、开展新技术,填补多项市级空白,十年时间,让四院重症医学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市级重症医疗领域的排头兵;2018年,已经五十岁的他再担重任兼任急诊科主任,热射病期间连续在医院工作一周,救治260多名热射病患者,急诊科也发展成为沈阳市重点专科;2019年4月由他担任医院快反应小组(RRT)组长,九个月共启动368次,收到ICU病房89人,成为院内的120和移动的ICU,每个病人都凝结他的心血,不间断的电话让他与妻子分房而睡,半夜来到医院参与抢救成了家常便饭······

    这就是冯伟!几十年来一直冲锋陷阵的中共党员。在前线的每一天,都有亲朋、同事问他累不累,他想:如果这种累的尽头等待的是新的生命和畅快的呼吸,这种累不是最甜蜜的吗!


主办单位:沈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网站标识码:2101000009 地址:沈阳市和平区南堤西路529-2 联系电话:024-81054073 邮编:110003

辽公网安备 21010202000465号 辽ICP备18010395号-1 网站地图

技术支持单位:沈阳市大数据管理中心(沈阳市信息中心、沈阳市信用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