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好:辽宁危重症病例仅剩一名 敌暗我明:形势仍然严峻口罩不能摘
马晓春接受记者采访
“订10时45分的票吧……”2月27日,在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负压病区外,沈阳晚报、沈报全媒体记者见到了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专家组组长、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马晓春。作为全省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团队的总指挥,马晓春刚刚结束早会,即将赶往朝阳,那里还有一例危重症患者等待他。从疫情暴发到现在,马晓春几乎每天都马不停蹄地奔波在抗疫一线,在前往朝阳之前,他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好消息!辽宁仅朝阳剩一名危重症患者
马晓春之所以着急赶往朝阳,是因为朝阳还有一名危重症患者。不过他表示,沈阳这边已经有好消息传来。“沈阳有一名特别重的患者,经过团队的精心治疗,今天我们申请从重症转为普通型。整体来看,只有朝阳有一名特别危重的患者,其他的都转为了普通型。这样的话,辽宁就只剩下朝阳这一名危重症患者了。”马晓春说。
本次疫情,最棘手的就是危重症患者。马晓春表示,辽宁在危重症病人的治疗上是下了很大工夫的,“比如现在大家都知道的ECMO(编者注:人工肺),有的病人情况很严重,呼吸机已经支撑不了了,所以我们给患者上ECMO的时间比较长,目前来看支持效果很好,很多危重症患者在ECMO的支持下可以转危为安。”
在疫情发生时,最需要重症医学团队来担当,“从全国来看,在湖北武汉,有3万多名医护人员参与到救治当中,其中有三分之一是重症医学团队。在辽宁,大概有31名重症患者,这些患者主要由辽宁的重症医学团队来统一管理,从目前的结果来看,辽宁31名重症患者,除了1名死亡(患者年龄比较大,长期卧床,基础的心肺功能差),目前辽宁还没有其他死亡病例。”
群策群力!诊疗指令每天从这里发出
在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负压病区外,有一个狭长的走廊,走廊两侧就是医生的办公室和会议室。每天早上,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专家组都会在这里开会讨论每一位患者的病情以及如何进行下一步治疗。
马晓春表示:“每天,辽宁省的重症患者都经过集体讨论,我们在六院设立了重症病人救治的临时指挥部,有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辽宁省人民医院、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的团队,锦州和大连的分中心也分别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锦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以及周边一些重症救治团队共同组成。我们的治疗策略都是按照辽宁省防疫指挥部的制定来完成的,群策群力,根据每个病人的不同情况,做具体的方案设计,根据病人的变化来改变,现在来看效果很好。”
由于面对的是新型冠状病毒,并没有以往的病例可以借鉴,因此更需要医生们不断在摸索中前进,马晓春表示,这次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传染性疾病,对这种病的发生发展以及预后的过程有太多的不知道,“但我们一定会预测到,每次重大传染病,一定会有重症病人的出现,需要我们特殊应对。现在辽宁的重症救治团队除了面对省内的患者,还承担着湖北的任务,大家也知道,这次我们辽宁派出的医疗队伍在湖北前线是较多的。我们很多同事都在湖北前线承担着重要的工作,而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需谨慎!市民要避免参加聚集型活动
作为重症医生,马晓春是与病毒距离最近的人,他提醒普通市民不可掉以轻心,“新型冠状病毒传染性比较强,大家在思想上要认真对待,在公共场合要戴口罩,勤洗手,避免聚集型活动。”
马晓春提醒,鉴于会遇到一些经过治疗转阴,后来又转阳这样的病例,因此出院后隔离依旧有必要。“这个原因很复杂,一个是当时的阴性是不是真的阴性,还是试剂或取材等原因造成的假阴性,这个过程需要数据来支撑。但目前来看,这种病人整体病毒携带时间很长,这与以往我们见到的流感和急性病毒感染不一样。传染风险大,需要隔离好。”
马晓春表示,虽然形势依旧严峻,但普通人不必恐慌,“要理性对待,把自己的防护做好,基本不会被传染。”
同心协力!后勤有力前方无忧
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抗击疫情的这段时间里,从消毒供应科到后勤保障科,没有一个部门缺席,几乎全员上岗,同心协力。对于这段时间的工作,马晓春十分感谢一起辛苦工作的同事以及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给予的后方支持,“我们属于前线打仗的,但实际打仗打的是后勤,没有强有力的支持,我们也无法全心全意扑在一线安心工作,后方的同事们其实做了很多工作,我都能感受得到,谢谢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