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日报
2月16日晚,记者走进了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放射科。CT诊断是新冠肺炎患者入院前的明确诊断,住院期间复查、确定出院的重要指标。放射科主任、主任医师杨军妍介绍:“新冠肺炎患者的CT诊断大概半小时就能出结果。遇到特殊情况,医院会马上组织专家会诊,一小时之内能诊断出结果。”
一天为60多名发热患者做CT
目前,确诊的新冠肺炎患者住院期间至少经过三次CT检查,危重患者可能需要五六次CT检查。作为辽宁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沈阳集中救治中心,市六院对放射科工作的要求之高可想而知。
市六院放射科共有19名医务人员,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一个白天最多为发热门诊60多名患者做CT。“经常有患者半夜11、12点左右到医院就诊,还都是急症患者。还有从外院转运过来的患者,也需要第一时间进行CT评估。”杨军妍介绍说,所以,当医院提出需要派专人进入负压病房的时候,放射科迅速组织了四个梯队。“没想到征求意见时,大家的回答出奇地一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不上谁上!”
防护服外需穿5公斤重的铅衣
1974年出生的鲁冬,参加工作20多年,经历过“非典”“甲流”等疫情,他积极请缨加入应急小分队,并成为了第一组进入负压病房的最佳人选。在负压病房近距离接触患者,需要穿上三级防护服。为了避免放射线伤害,鲁冬还需穿上重达5公斤的铅衣,常常是还没开始工作,就已经汗湿了中衣。但是,谈到这十几天的工作,他说的最多是感动。“一对母女新冠肺炎患者,母亲病情比较重。我给母亲做床旁胸片的时候,女儿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每次都礼貌地说:“谢谢您!”让我们特别满足,所有的疲劳瞬间消失。”鲁冬说。
90后医护人员集体请战
90后技师汪帅,作为第二梯队,将与鲁冬交接班,正式进入负压病房工作。放射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张鹏介绍,汪帅本来不在应急组里,疫情发生后,他强烈要求进组参加排班。在他带动下,科室90后年轻人都写了请战书。
初为人父的汪帅,孩子才19个月。虽然递交了请战书,但是他仍担心家人反对。“没想到家里特别支持,让我放心工作。我更有信心了,相信我们一定能打赢这场战争。”谈到即将进入负压病房,汪帅坦言:“三四天前,我确实有点紧张。但是,现在心里反而平稳了,我做好准备了。”
就像鲁冬最喜欢的一句话:“用青春去学习,用生命去战斗。”这就是对医务工作最好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