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穿着羽绒服进入负压病房的,再次走出来的时候,已经迎来了沈阳的春天,这也是每一名新冠肺炎患者的春天。”
4月3日,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女护士周立宁、夏小倩、王鑫已经回归日常工作岗位。谈起她们曾经奋斗了28天的负压病房,两个月没回家的她们,微笑的同时,止不住泪。
“当患者向你微笑,说感谢的时候,你会觉得之前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周立宁
周立宁是肝病免疫科主管护师。作为第一批进入六院负压病房的护士,她印象最深的是自己第一次进负压病房的忙乱。“感觉每天都过得很紧张。尤其有的患者刚来时情绪比较激动,我们就需要安慰他们。”
周立宁每天查房时,要为患者打水、送饭,遇到心情不好的患者,还要多花些时间进行安慰,所以每天查房要一两个小时才能完成。
最让周立宁开心的是,“当患者向你微笑,说感谢的时候,你会觉得之前付出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各种印迹还没消退完全,第二天就要在原来的地方继续压上去。”
王 鑫
作为六院应急小分队第一梯队队员,肾内一科护士王鑫在大年三十接到了上“前线”的通知。
负压病房工作辛苦。每天交班提前一小时准备,严格按要求穿好一层层防护服,就已经感觉呼吸费力,浑身出汗了。当时正值冬天,夜晚温度低,穿防护服走进通道,会有极大温差,瞬间感受身体极度寒冷。为了节省医用物资消耗,他们在上班前不敢多吃,甚至只喝一点水,争取将一套防护服从上班用到下班。
王鑫脸上的皮肤被口罩和护目镜卡破了,眼角和颧骨被压肿了,双手被手套里的滑石粉捂得发白,手腕被手套和弹力绷带勒出了红红的褶子,在袖口汗水长时间的浸泡下,形成了一块块湿疹。“各种印迹还没完全消退,第二天就要在原来的地方继续压上去,这使我们医护人员一个个都成了‘花猫脸’、红手腕。”
夏小倩
“虽然女儿现在什么都不懂,但是等她长大以后,一定会为有这样的母亲而感到骄傲的。”
肝硬化科护士夏小倩清楚记得,1月22日,她接到应急小分队第一梯队护士长的紧急电话后,就马上赶到医院,投入到疫情阻击第一线。
对于经历过两次疫情防控工作的夏小倩来说,进入负压病房并没有太多紧张与恐惧,家人也格外支持。婆婆让她安心工作,孩子她来照顾。爱人则一直在她耳边念叨:“一定要做好防护。”除夕夜,爱人将团圆饭送到医院隔离带外2米处,在病房再忙再累再苦都没掉过一滴泪的她,瞬间泪奔。
在负压病房,夏小倩不仅做日常护理,给患者打水、喂饭,就连马桶坏了,她也能上手去修。最让她感动的是,当她拿着一个马桶配件,不知如何安装的时候,一名患者主动帮助了她。“我从来没有修过马桶,都是我们一起研究着完成的,还挺有成就感。”
最让夏小倩遗憾的是,初为人母的她,错过了1月27日女儿的一周岁生日。两个月后,终于回家看到女儿的她,还被当成了“陌生人”。她说自己不后悔,“虽然女儿现在什么都不懂,但是等她长大以后,一定会为有这样的母亲而感到骄傲的。”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 封葑